行进在文学追梦路上

——再读《文学创作手册》

2024年01月19日

□王永福

笔者书柜里有一部敏言编译的《文学创作手册》,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邀集众多世界名人,联袂阐述有关文学创作的经验体会。笔者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本世纪初新书一出版上市时就买来拜读过,然后便束之高阁。

近日翻腾旧书柜,本书重又呈现在眼前,旧情未了,再次拿到写字台上重读,对有关论述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认识。扉页上几个醒目的大字,再一次映入眼帘:立志成为作家者的必读书。编者实事求是地指出:“文学创作并不神秘,写作可以学习。”打破读者对创作的神秘感,循循善诱,深情地告诉你,只要你仔细阅读本书介绍的经验体会,掌握有关规律,“你成为作家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参与座谈的专家学者没有故弄玄虚,实话实说,首先告诉读者,作家并非生来就是天才,而是后天执着追求、奋发努力的结果。他们坦诚地询问读者:“你想成为作家吗?”然后针对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起步者的疑问,从追逐你的作家梦、作家的动力是什么、动笔之前的准备工作、写你想写的东西、坚持写作家日记等等,逐一道来。

现实中有理想成为作家者,是每个公民拥有的权利,有梦你就追梦、圆梦,但最终能否如愿以偿,则另当别论。正如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的口头禅“出水才看两腿泥”,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主讲人玛格丽特·齐坦顿开宗明义:“想成为一般的作家并不难,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作家,那就有点难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写作伟大作品的作家,就更难了,这意味着你有一座险峰要攀登。”这生动而真切地告诉我们,成功的作家,是历尽千辛万苦、勇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

现代社会文化发达,人们广泛地享受写作自由。只要你想写,又写得好,有广阔的发表园地。特别是当今中国,文学创作事业空前繁荣,报刊林立,各级各类作家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拥有作家称谓的人遍及城乡。尤其是胶东大地,创作人才广泛涌现。记得笔者应邀出席第五届烟台作家代表大会时,放眼会场,男女作家济济一堂,盛况空前。

有人将作家比作疯子,其实是说创作需要像疯人一样痴迷,废寝忘食。实践告诉我们,你要想成为作家,就要在拥有生活的前提下,拿起笔来,不停地写;写作灵感不会招之即来,而是来自痴迷的写作状态。任何人也不可能一执笔就写出世界名著,犹如没有人一拿起小提琴就能奏出舒伯特的“小夜曲”一样。烟台作家的佼佼者张炜、矫健、卢万成等,以及后来的王秀梅、王月鹏等,无一不是在创作领域辛勤耕耘、奋发有为的代表人物。

作家的动力是什么,他们勤奋写作的精神来自哪里?这是许多初学写作者想知道的秘诀。成为作家的经验有千条万条,走过的道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识,就是表现自我,这是他们创作力量的源泉。

对于这个问题,主讲人沃伦·基佛一针见血地指出:“渴望见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出版物上的欲望,驱使那些桀骜不驯的天才持续不断地努力,直到最终获取成功。”主讲人直截了当地指出,作家“是非同寻常的自我表现者”。名作家应该对写作充满渴望,马克·吐温把这种冲动描写为比疯狂更可怕的魔障,它像疾病一样让人变得虚弱。巴尔扎克则把它比作难耐的痒痒,他不得不每天用笔去挠。名作家的经验说明,动机不可能取代才华,成功的作家,无一不是辛勤的耕耘者,创作的欲望和自觉是作家走向成功的动力。而创作灵感,常常与痴迷创作的作家相伴,灵感是许多成功作家的催化剂,一篇好作品往往由于突然降临的灵感促成,它是文学创作的成因。但它可遇而不可求,不可能从天而降,而是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酝酿孕育,它来自信息的储备和反复思考。写作时,有时你会感到被某种力量牵引着,词语不由自主地流泻到纸上。主讲人指出:“这是一种令人陶醉的体验——犹如坠入爱河,但别指望它会天天发生。”

由此证明,创作灵感可遇而不可求,是上天赋予痴迷创作者的专利,是对持之以恒审美创作者的最高奖赏。

过去人们常讲,人生在世开门四件事:柴米油盐,后又增加了“酱醋茶”,前四件为生活的必需品,后三件是生活调剂品,尤其是后来的茶饮,更是人们丰衣足食之后的生活调剂品和精神追求,如同音乐舞蹈乃至文学创作与欣赏,日益成为文明社会人们的审美要求和精神享受。

近日,笔者读到天津人民出版社上个世纪末出版的一本专著《审美与写作》,将写作与审美联系在一起,沟通了美学与创作的界限,将文学创作看作构建和缔造美的过程。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的作家和作者在实践中,已经自觉地把文学创作与精神审美融为一体,变成一种行为自觉。

笔者从烟台《北海文学》期刊冬之卷读到两篇女性作者的新作,她们不约而同地将写作与审美、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融为一体,相提并论,耐人寻味。

其中一篇是女青年乔双的寓言式散文《香消玉殒》,构思巧妙,文笔清新活泼。作者是一位烟台籍在读的理工大学生。她自我介绍说,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专业,“喜欢文学,希望以文字为美容剂,打扮自己”。把文学比喻为“美容剂,打扮自己”,多么耐人寻味的比喻文字,清新活泼,见解独特,是平庸的八股文中难得一见的金句,令笔者拍案叫绝!短短数语,真诚地表达了一位青年业余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把审美创作变成自己的人生追求,真挚而高尚的情感!

另一篇图文并茂的散文《器物之生命》,作者程鸿,是一位女品茶师,她把自己从事的茶艺同文学审美融为一体,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尽管有软广告之嫌,但文笔优美,毫不牵强。文章对茶艺的描绘,亲切自然,由物及人,意味隽永。作者简介中如此自我介绍:“喜欢读书外,煮一壶清茶,邀三五壶友,围桌而坐,在惬意的环境中品茗聊天。于平凡岁月里撷取琐碎小事,愿把悠久日子过成诗意生活。”这段文字,轻松灵巧,清新活泼,将茶饮转换成文学沙龙,品茗论诗,茶一杯,心自远……

美哉!文学创作与审美的诗意生活,辛苦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