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里的乡愁

2024年01月19日

□戴发利

当我准备动笔写写乡村赶会、赶集的热闹场面时,我的心里塞满的是“乡愁”二字。我的思绪在广袤无垠的故土家园四处飞走,以至于我难以集中精力描绘那些摊位都卖了些什么。

我想起了路遥的小说《人生》里,男主人公高加林到集上提篮卖馍的情景。高加林作为村里有文化的高中生,虽然高考落榜,但也谋了一个民办教师的位子,谁知被村书记的儿子顶替了,只能苦闷地回到庄稼地里干活。母亲怕他累着,便蒸了一篮馒头让他到集上去卖。在热闹的集市上,他却像做贼一样东躲西藏,最终什么也没有卖出去。而此时,同村的姑娘刘巧珍也悄悄跟他一天了。这个可亲可爱、美丽善良的姑娘早就悄悄地喜欢上了有文化、有思想的小伙子。她迎着高加林走过去,拿过他的篮子转身把馒头送给了姨家,并把准备好的钱外加一条烟送给了高加林。

两个年轻人偷偷热恋了。可是,高加林的命运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当他因为自己的叔叔衣锦还乡而得以去县城工作时,为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他抛弃了巧珍;而当命运又让他梦枕黄粱、把他抛回村子时,已为人妇的巧珍对他无私的关心、乡亲们对他真诚的接纳,令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小说的最后,“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住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那时的我,还不懂人生,因而就不懂《人生》。

在此后的岁月里,我每若干年就翻看一下这部小说。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平凡的世界》的浓缩版,而《平凡的世界》就是《人生》的想象和展开。

当有一天,是渐悟,抑或是顿悟,我终于明白了高加林最后为什么扑倒在地紧抓两把黄土,为什么呻吟喊叫“我的亲人哪……”

是的,黄土地才是你的亲人,可以永远等着你、接纳你、拥抱你,包括原谅你——这,或许就是我们内心那些所谓的乡愁的根。

诸如今天,当我们已经陷入电商模式不能自拔时,我们依然怀念黄土地上的大集。

那些亲切的怀念令我们无法释怀,就像怀念故乡的老屋,以及房前屋后的水井、树和篱笆圈起的菜园;就像怀念故乡风中泥土的味道、青草的味道、庄稼的味道。这些记忆,就像来自今天早晨,忙的时候你可以把她忘记,一旦想起,清晰无比。

那一处处质朴的大集,是打着黄土烙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一方方质朴的故土、一群群质朴的亲人。

现代的生活方式,或许只有几个传统的节日会让我们想起农历的记事,而我们的乡亲,依然习惯着大事小情依照农历循环往复。在乡村,用“农历”说事,有一种说不出的仪式感和正式感;相反,当你用“阳历”和乡亲们打交道,总有一种别扭感和不伦不类感。

乡村的集市,一定是按照农历记的。赶集,按农历尾数,每十天两次,如逢“五”、逢“十”;赶会,则一年三次左右,如我的老家,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赶会和赶集无疑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想置办什么东西,如干农活的家把什、日常的生活日用品等,总要等到下一个“集”或赶会时去买;亲戚朋友想见面说个事,也常常约到赶集、赶会时见面说;想买的什么东西没有现货了,摊主也会说:下个集来吧,我给你捎来!

赶会是隆重的,一般连赶三天,相当于过节。家里的农活要暂时放下,在城里打工的也要赶回来,镇上的学校甚至会放假。

那人山人海啊,一条乡镇大街从头到尾满满当当,有大河的地方,河滩上也挤满了人。

东西当然要买,而在“会”上逛逛,坐下来喝碗羊汤、吃碗面或炸面鱼,也是必须的。

相亲后定下来的对象,赶会期间,未来的婆婆一定要儿子预备好钱,嘱咐儿子早早去未来的岳父岳母家,领着没过门的媳妇赶会,给媳妇置办新衣裳,给未来的新家置办生活日用品。这是非常重要的礼节,绝不能失礼,娘家和左邻右舍都在看着呢。

我又想起了浩然的小说《苍生》里的彩礼——手表。

在上世纪那个仍然困难的年代,农村的田大妈终于托人给大儿子留根相了一个对象淑媛。淑媛是一个本分善良的姑娘,但她对彩礼的要求是买一块158元的进口手表,这可愁坏了田大妈和留根,后来在城里打工的小儿子宝根瞒着母亲和哥哥,借钱把手表买回来了。

当轮到宝根谈对象时,田大妈又为手表发愁了,于是她找大媳妇淑媛商量,先借用一下她的那块手表,给小儿子娶媳妇当彩礼,可是淑媛说啥也不同意。

这么好的一个媳妇为啥这么不通人情?原来淑媛当年坚持要这块手表,是悄悄给娘家弟弟娶媳妇当彩礼了。

读到这里,掩卷三叹,唏嘘不已,天下苍生啊……

对比赶会,赶集就简单多了,一般就是半天。春天的集,褪去寒冬的冷冽,空气中开始有些温润的暖暖的气息,风也柔和了,额头上开始有汗了,集上卖着树苗、菜苗、打磨的锃亮的农具,还有牲畜。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夏天和秋天的集则是相对简单和潦草的。大家都在地里忙着农活,集上稀稀拉拉,卖东西的上午十点左右就开始收摊了,一个集草草就结束了。

冬天的集是最热闹的,尤其进入腊月临近年关。忙了一年,收成不管好坏,年一定要好好地过。好好过年,来年才能更好。

衣服、春联、年画、菜、肉、海货、糖果、瓜子,都要置办一番。这些东西,可能没有超市里的货品那么妆容精致,但都是过日子时时需要的,想到、想不到的都有,那个价格永远都在你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甘蔗永远在,爆米花永远在,芝麻糖和糖葫芦永远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总有人在坚守着这些传统。时代发展快得让人心慌,总怕追赶不上,总怕被时代落下,而到集市上逛逛,感受一下这些浸染了几十年时光而丝毫未变的东西,体会一把人和人面对面的售卖,就能找到过去的时光,感觉到过去的人和事还在,感觉到时代的列车还在等着你,没有绝尘而去,没有把你抛在孤零零的站台——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慢生活的意义吧。

集市上也有时代最新的痕迹。摊位上有了收款的二维码,集市不远处是快递驿站,乡亲们在那里排着队取寄快递。一切也是那么的自然,毫无违和感。

希望那些已经占据心灵而不会褪色的乡愁不要消失,希望故土永远散发着儿时的味道。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西晋“永嘉南渡”之后,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建邺,可他日夜思念故都长安、洛阳,他问自己才几岁大的、后来成为晋明帝的儿子司马绍:“你觉得太阳远还是长安远啊?”司马绍回答:“长安远,因为我们一抬头能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啊……”

这乡愁,何处安放,又如何安放?

王维那首诗也经常会让思乡的人潸然泪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您从故乡来,一定知道故乡的事情。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腊梅开了吗?

朋友,如果您从我的家乡来,请一定把听到和看到的事情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