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2024年01月19日

□张铁鹰

现在,“初心”一词已深入人心,可少有人知道,“初心”并非新创,其说早已有之。比如,苏轼就在《书刘庭式事》一文中,赞扬刘庭式“不忘初心”。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殿中丞刘庭式在其手下任通判。刘庭式在中进士之前,在老家齐州和一女子订了亲,待“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本来家里就穷,现在女儿又因病致盲,女孩的父母心想,中了进士的刘庭式肯定要悔婚。不想,从京城返家,刘庭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与女孩完婚。连女孩的父母都说自己的女儿配不上刘庭式,劝他另找个好的,可刘庭式不听,“卒娶盲女”。有一次二人闲聊,苏轼问刘庭式,为何非盲女不娶?刘庭式说“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他坚定地对苏轼道:“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

关于刘庭式“卒娶盲女”一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中记述得更为详细,从中我们能看到更全面的刘庭式,不觉对其更起敬佩之情。沈括说,刘庭式与盲女婚后“凡生数子”,生活非常和谐。后来,刘庭式工作中犯了错,被上司责罚,眼看要被免职,但上司“嘉其有美行”,便网开一面,减轻了对他的处罚。过了些年,妻子因病去世,刘庭式“哭之极哀”,并终不再续娶。

像刘庭式这样不忘初心的,古来不鲜见,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他四十七岁时,因贬谪不得不自耕以糊家口,却还以“种蔬接果,聊以忘老”(苏轼《与子安兄书》)自赏;他五十九岁时被贬岭南,一边“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一边干“不负吏民”的民生实事,以至于“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苏轼《两桥诗·并引其二》);而烟台人更不会忘,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在常州接到圣旨的苏轼,以朝奉郎身份知登州军州事,虽在任仅五日,却上疏《乞罢登莱榷盐状》,力陈朝廷榷盐政策之弊端,言登州“地瘠民贫,商贾不至”“盐积不散,有入无出,所在官舍皆满,至于露积”,建议“先罢登、莱两州榷盐”。由是,朝廷废除了登、莱两州的食盐官营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盐书,为民图休息。士人至今祀之。”(清代盐政碑)

但人的初心是很容易背离,或者被忘记的。明初,有个人叫陈宁,他“元末为镇江小吏”,后投奔朱元璋,“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受到朱元璋的器重,“擢广德知府”。他到任时,正值当地大旱,于是他向上司建议,减免百姓的租税,未得到准许。接着,他直接上疏朱元璋,说“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这样会丧失民心的。他的直言深为朱元璋赞赏。

可就是这个陈宁,随着职务升迁,却发生了变化,前后行为判若两人。“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他的儿子陈孟麟数次劝他收敛一些,他不但不听,而且命人“捶之数百,竟死”。陈宁打死亲生儿子一事,传至朱元璋耳中,连朱元璋都说,对儿子都能下狠手,这样的人为官,怎么可能善待百姓?(文中所引均见《明史·奸臣列传·陈宁传》)

陈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因为权、名、利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追求无度,人是很容易陷入泥淖的。所以,做人要知止、知殆,要保持浩然正气。“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苏轼《过大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