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了《拥军花鼓》《三绣金匾》《就义歌》《兄妹开荒》《东方红》等经典歌曲——

安波:从烟台走向全国

2024年01月22日

魏金栋、王二妮演唱歌曲《拥军花鼓》。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开栏语

原来,这么多经典歌曲的幕后创作者是烟台人?!

——1月6日举办的烟台籍音乐名家名作演唱会上,许多人“恍然大悟”。观众在享受音乐盛宴的同时,也不禁为烟台诞生了众多音乐名家而感到自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烟台这片崇山阔海养育的一批批词曲音乐名家,始终与人民同心、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向,共同谱写了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的不朽乐章。他们用一首首燃烧着赤子真情、家国情怀的金曲名作,跨越时空依然回声嘹亮,润泽并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和记忆。

本报今日起开设《品重烟台·音乐之城》系列报道,报道梳理烟台籍音乐名家背后的故事。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

从战争年代至今,这首由安波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调》填词编曲的《拥军花鼓》家喻户晓。

安波,祖籍烟台市牟平庙沟村(现属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原名刘清禄,曾用名刘士明,笔名显谛、牟生。中国现代音乐家,红色音乐事业和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从他在延安时期创作引发轰动的《拥军花鼓》和《兄妹开荒》,再到解放后担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音乐组长、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找寻安波在家乡的影子并不容易。一是因为他年少离家,四处求学,二是因其英年早逝,家中无有亲属在烟。

万幸的是,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有心人”,牟平区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红色文化“拓荒人”肖军,从他的整理、记述和追忆中,还原安波的过往。

《品重烟台·音乐之城》系列报道就由他开篇。

第一章:童年

安波出生在一个动荡而又苦难的时代。

1915年10月22日,安波出生在牟平县庙沟村一个刘姓农民家庭中,排行小五,取名清录。在当地,刘家原本是富豪望族。到了他祖父执掌家业时,刘家家业日渐没落。但父母辛勤劳作,父亲的生意慢慢好起来,安波与四个哥哥有幸读了私塾。

安波记事起,母亲常给他唱当地民歌听;他的二嫂会唱京剧,经常给他唱歌颂岳飞的《精忠传》,天资聪明的安波印象深刻。因避战乱,安波一家住进天主教堂。每当教堂里的唱诗与风琴伴奏的和声响起,他会感到战乱的惊慌和恐惧似乎减轻了不少。音乐的美好种子,在他的记忆里生根发芽。

1922年,安波考入东关完小。新的教学课程,使他的求学心更加迫切。小学毕业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牟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牟平中学。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文学历史、音乐美术以及民间工艺课,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安波认识了比他高一年级的林浩(尹珪璋)。林浩出生于牟平县崖地村(现属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一个富农家庭,在校期间参加了牟平中学学生组织的反日示威游行,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考入济南高中。认识林浩,是安波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他把林浩作为心目中的学习榜样。安波学习勤奋,每个学期都能得到校长宫建斋亲书的“品学兼优”的评语。

第二章:离家

1933年夏天,安波初中毕业时,县教育部门留他做督学工作。安波一心要走出牟平,像林浩那样去济南高中求学。因家里凑不足去济南上学的费用,安波考上了减免学费的曲阜师范学校艺术专修科,迈出了走上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曲阜师范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每一门功课。在学校图书馆,他阅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还阅读到了李大钊、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著作。他结识了万里、孙鸿业,三人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1934年1月,安波接到录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十级的通知后,他先回到牟平老家,陪父母亲度过了寒假和春节。正月初五那天,安波顶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三回头,告别父母和家人。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他与父母最后一次团聚,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再也没有见过父母。就在当年农历五月,母亲去世。父亲几次听说小儿子在济南被捕和为国捐躯的噩耗,老人家经常到村口瞭望,想象着儿子回家的身影。八年的期盼,直到他临终,也没有见小儿子一面。

第三章:音乐

1938年2月,安波在陕北公学3个月的学习结业。这时,中共中央作出了成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决定。可能是因为安波在曲阜师范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和在费县师范讲习所当过音乐教师的原因,他被分配为鲁艺音乐系第一期学员,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区队长。

这是他一生重要的一次转折,从此走上了与文艺工作结缘一生的道路。

由于安波有诗歌创作的才能,被留在鲁艺编译处工作,一边创作歌词,一边研究民间音乐。他的创作起步于为歌曲填词,但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在学习、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仅1938年,安波就采集、演唱、整理民歌200余首,获得“民歌大王”的美誉。

《拥军花鼓》应运而生。歌曲又称《拥护八路军》,以陕北民歌《打黄羊》的曲调填词,采用“打花鼓”的形式演唱,表现了边区人民拥军的动人场面。不久,这首歌曲成为一首新民歌,在边区广泛传唱,解放初期又传遍了全国。

继填词改编之后,安波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影响较大的有《七月里在边区》《兄妹开荒》《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都因为有了共产党》《运动战·歼灭战》《人民一定能战胜》《三绣金匾》《就义歌》等。1943年春,安波完成了《兄妹开荒》的谱曲,经反复修改后,当年春节在延安首演,民族风格的音乐、优美的旋律、浓郁的生活气息,立即引起轰动。

1964年,安波来到首都北京,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当时,安波提出了“在人的革命化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的音乐体系,建立起无产阶级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的设想,学院设置了民族乐器系、声乐系、作曲系、理论系、歌剧系,开办了干部进修班和少数民族音乐班。

在紧张建院的同时,安波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工作,担任音乐创作组组长。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东方红》的音乐创作,并与总体筹划、文学创作、舞蹈编排、舞美设计、演员合演等完美配合,攻克了一系列高难度、高强度的难关。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引起空前轰动。

1965年6月18日下午,安波不幸逝世,年仅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