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短视”现象不容忽视

2024年01月22日

□康勤修

上班路上“刷一刷”,下班途中“抖一抖”,享用美食“拍一拍”、出差旅游“晒一晒”、遛弯养花“发发圈”……如今,各类短视频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人们乐此不疲地选择美好、呈现美好,分享生活的美好瞬间。这既是短视频节目蓬勃发展的强劲支撑,也是“短视频”吸粉获赞的不二法门。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然而,短视频火爆的背后,其“短视”现象不容忽视。

当下短视频“短视”现象原因分析

一是片面追求视觉刺激。当下一些“网红”博主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了博眼球赢流量,为了一夜暴富或者急于变现,因而制作的部分短视频趋向猎奇化、庸俗化、浅表化倾向。此类短视频往往通过简单剪辑拼接、复制粘贴,模糊虚假和真实界限,注重情绪渲染和娱乐消遣,却忽视了对公众的负面影响。

二是情绪茧房问题突出。“情绪茧房”或“感官茧房”,是一种质差有害的信息服务。网络上那些内容和形式劣质的短视频之所以流行,本质上是某个“瞬间”的流行,没有太多价值增量,有的还盲目蹭热点、带节奏,通过欺骗夸大的方式撩拨网民情绪,将受众带入了情绪茧房中。

三是理性思考面临考验。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只要你在网上随便点开或搜索某个话题,平台都会自动向你推送相关内容。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推波助澜下,算法不断定位用户的文化偏好,从视觉刺激的“感官茧房”,到撩拨情绪的“情绪茧房”,无所不包,无孔不入,无形中定制“绑架”了网民的认知思维。一些短视频碎片化、娱乐化的属性,填补了受众的碎片时间,观看此类视频内容,不需要调动理解力,长此以往,受众的理性思考逐渐弱化。

四是断章取义现象突出。去年,某脱口秀主讲人曾经在短视频上吐槽了他“读”《红楼梦》的经历。这类短视频以文化的名义进行输出,但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流量。这种肤浅的“小编体”确实“易读”,但其危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解决短视频“短视”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下,如何有效破解短视频过度“碎片化、娱乐化”带来的弊端和不利影响,让其既有温暖的小故事,又有关注时代的大主题,让人读懂中国故事、产生共情,继而引发共鸣?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创新新闻叙事方法。在这方面,“央视网快看”的做法可圈可点。它依托丰富的新闻资源,在标题、内容和时长等方面,对短视频进行了轻量化制作,大多数视频不超过15秒,简短的标题、醒目的文案、真实的画面,形成了新的新闻叙事风格。去年,由央视总台与烟台市政府联合主办,由央视频、央视网、央视一套新媒体共同播出的大型城市发展融媒体节目《央young之城——微醺烟台·分享之夜》一经播出,就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不失为成功的创新之举。

二是要打造经典栏目。小镜头聚焦精彩瞬间,短视频展现大千世界。在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的当下,如何让短视频走得更长远?一方面,离不开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梯队建设。尤其在网络传播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用青年人的语言、青年人接受的方式传播思想理论,这是一个时代课题。前不久,由部分大学生当主创、解读宣传重大理论课题、共同创作制作的《之江新语》短视频在潮新闻首发上线后,立刻引起与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是要突出主流传播。要看到,当下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传播与引导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这与短视频碎片化特性存在冲突。面对新挑战,媒体可利用自身影响力打造短视频栏目,通过系列短视频使主流价值观呈现出系统性特征。在这方面,中国新闻社设立的各类栏目,以“续集”的方式将不同新闻分门别类,用多个系列短视频,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力和价值引导力,尤其值得借鉴与学习。

四是要把好内容关口。在生活中,短视频往往容易呈现“娱乐、消遣”诸多特点,这与新闻所需的严肃严谨态度相左。加之部分自媒体为搏流量和点击率,往往采用“标题党”博眼球,用“噱头”蹭热度,这无形中降低了自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是不可取的。要看到,在信息迭代发展、生活快节奏的今天,短视频只有不“短视”,不急功近利,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才能顺利实现“利己利他”的目标,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烟台交警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