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车之间横向距离10厘米、前后距离30厘米,都是在收起后视镜的状态下完成——

码头上“盲开”汽车的“搬运工”

2024年01月26日

“木兰后援突击队”成员正在对商品车进行检查。

开栏语

近日,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精心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动员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充分展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生动展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的喜人景象,营造团结奋进、温暖和谐的浓厚氛围。

从2024年1月25日至2月24日,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精心组织编辑记者连续推出一线报道,用心讲述感人事迹,积极开展正向引导,深入宣传我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新景象,聚焦家乡新变化、假日消费市场、春节烟火气、新春开工等话题,以有力事实、详实数据、生动案例,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临近年关,山东港口烟台港汽车码头又进入到繁忙的“节日档”,这也让一支由41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再次整装集结,全力保障港口生产一线的平稳、高效。

张琦,滚装码头客服部工作人员,但她还有着另一重身份——“木兰后援突击队”商品车滚装船运输员。24日早上7时半,张琦早早来到办公室,换好工作服后,便向商品车堆场内奔去。

码头上,冬日刺骨的寒风让人站不住脚,但堆场内和张琦有着同样身份的“木兰后援突击队”成员,已呈方阵式集结完毕。大家不约而同地“未施粉黛”,队长孙嫦婷正在点名,准备召开船前会。“每次执行装卸运输任务前必须召开船前会,主要是对路线的规划,停放区域标准的告知以及安全事项的提醒。”孙嫦婷告诉记者。

15分钟的船前会,张琦听得很认真。她告诉记者,虽然已多次执行任务,但每一次的路线规划、车企对停放区域的要求等都会有差别。“尤其是停放标准,要求车与车之间横向距离10厘米、前后距离30厘米。”张琦说。

顾名思义,“木兰后援突击队”成员都是女将,原本爱打扮的姑娘们,如今对待商品车比化妆还要仔细。“上车前,我们必须进行‘周检’,这可马虎不得。”张琦边说着边开始蹲下身,检查车漆情况,时不时用手中的抹布对未处理干净的车面进行二次擦拭,紧接着又起身环顾车辆四周,仔细查看,生怕漏掉一个细节。“粗略的检查只是第一步,把每个车轱辘、前后保险杠、车身和反光镜等情况检查清楚,并记在心里才是入了门道,才是认真负责。”张琦说。

上车、启动、直行、左旋,右转、倒车,凭着经验和现场哨声与指挥手的指引,张琦的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记者发现,驾驶车辆后视镜是全程收起的状态。“与常规开车不同,商品车作为高附加值货物,操作时车辆后视镜须全部收起,所以我们在驾驶商品车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视觉、听觉和其他辅助,确保车辆停靠到位。”张琦表示,熟能生巧是商品车运输的秘诀。“遇到生产高峰期,我们基本会从早干到晚,记得最长的一次是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十点半。”

不同寻常的驾驶方式,严苛的停放标准,使得这群“花木兰”们在入队前,都需完成理论培训和实操培训两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并通过考试。

“只有理论考试合格后,才可进行实操培训,而实操也是最难的环节。”张琦告诉记者,实操训练主要是让大家在训练场地内,通过驾驶车辆进行S弯绕桩、2次倒车入库、1次正向入库等科目,考察她们的驾驶技能以及规范操作能力。“只有通过‘理论+实操’资格双考试,才能正式成为木兰团队的一分子。”张琦说。

从“业余选手”到“专业队伍”,如今,张琦所在的“木兰后援突击队”已成为滚装码头高峰期作业期不可或缺的力量。经计算,“木兰”们和专业司机一起工作,整船卸船效率均可达180辆/小时。不仅如此,她们都严格遵守《商品车装卸服务规范》:只打开驾驶室一侧的车窗通风,避免污染内饰;只穿着长袖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及手套,决不让汗水沾到车内饰上。生产高峰时段,她们就这样在堆场里辗转来回,在车海中穿梭不停。

“作为后援短驳力量,我们将继续发挥公司指示的‘冲得上,拿得下,打得赢’的‘木兰精神’,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优质的服务、更快捷的效率,服务好商品车大军。”木兰团队的姑娘们有着令人动容的“执念”。

现如今,木兰队由最初的9名队员扩至41名,曾获2022年共青团山东港口烟台港团员先锋岗、2022年烟台市建功立业标兵岗等荣誉称号。

“车轮滚滚筑港来,移山填海多豪迈,世间鲜花千万朵,姑娘专摘浪花戴。”这曾是描述20世纪烟台港大建港时期女子运输队艰苦奋斗、干则必成的巾帼风采,用在今天“木兰”身上毫不违和,因为这份自立自强的港口精神,在一脉传承。淬炼、蜕变、担当、作为,一批批“木兰”上阵前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烟台港滚装物流公司充满干劲的精神风貌。有什么样的底气打造“全国服务最好的汽车码头”?从这群姑娘们身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狄秀雯 张磊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