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员“火眼金睛”给飞机做维修检查,保障飞机安全起飞——

29年如一日,他在机场放飞机

2024年01月30日

王锦亮和同事们正在对飞机进行维修保障检查。

YMG全媒体记者 何晓波 通讯员 鹿桂斌 摄影报道

1月26日,2024年春运第一天,在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春节将至,旅客们步履匆匆,正踏上回家的归途。寒冷的冬夜,中国东方航空技术公司山东分公司烟台维修站点的王锦亮和同事们正在对飞机进行维修保障检查。作为机务,王锦亮他们每人都有双“火眼金睛”,为每一架起飞前的飞机做着安全体检。

自1995年入职东航从事飞机维修保障工作以来,今年已是王锦亮保障春运的第29个年头。“说起我们机务工作,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网上曾经爆火的‘飞机拜拜员’,其实那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工作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幕后完成的。”王锦亮说,给即将起飞的飞机挥手做再见手势,这表示着该航班符合安全起飞的各项指标。“驾驶舱内的机长只有看到地面的机务人员挥手放行,他才能放心地加油门滑出跑道,安全起飞。”王锦亮笑着说,他们就是各种自媒体平台拍摄飞机起飞前,停机坪上那些挥手道“再见、平安”的幕后英雄。

据悉,2024年春运期间,东航在烟台始发航班量计划达到2041班,同比增长57.36%,日均始发航班量达到51班,这无疑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今天是春运首日,晚上共有10架飞机需要完成航后维修工作,大家注意看好维修计划,做好工作准备。最近天还是挺冷的,大家多穿点。”夜幕降临,作为东航技术山东分公司烟台维修站点负责人,王锦亮在班前会上为同事们安排当日的维修任务,提醒大家注意严格按照规定做好飞机的冬季维修保障工作。

春节即将来临的热闹气息不只在商场欢快的音乐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还在机坪上的闪烁灯光和飞机引擎的隆隆轰鸣声里。1月26日晚10时40分,随着东航当日最后一架过夜飞机缓缓滑入停机位,喧闹的机坪上安静了一些,记者看到此时王锦亮和同事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飞机的航后维修检查工作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马虎,毕竟这是关乎旅客出行安全的头等大事。”王锦亮说。

他们一般是三四人负责一架飞机,有负责飞机整体技术状态的放行工程师,有从事维修工作的维修工程师,还有入职时间稍短的勤务维修人员。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地完成各项工作。飞机左前方的地面上,航后工具箱、客舱维护工具箱、工作梯……他们的“十八般兵器”一字排开。飞机维修工作十分严谨,管理好工具是他们入职的第一课。借出时要清点、工作场所转移时要清点,工作结束后要清点,哪怕是一个螺丝刀都不能丢失。一项项的严格要求是为了确保工具没有遗漏在飞机上,保障飞机的适航安全。

在王锦亮介绍的同时,旅客和机组离开飞机后,勤务维修人员刘栋亮从飞机上取出起落架安全销、空速管套、静压孔保护板,一一安装在飞机上。“空速管和静压孔是为飞机提供速度和高度信息的重要部件,每晚航后我们都要按工作要求装上这些保护装置。”刘栋亮说。同时,他还要完成起落架、雷达罩等部件的清洁和货舱检查等工作。

“飞机进行冬季维护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放水。”刘栋亮拉动飞机的放水活门,几股水流从飞机上迅速流出。这是因为低温会使飞机水系统管路内残留的水结冰,造成管路损坏,甚至引起飞机故障。为了确保飞机内的水被放干净,水箱内的水放完后,他们还要打开飞机引气系统,利用引气压力将管路内的余水吹出。

一把手电,一部对讲机,还有手机上的电子工卡,是王锦亮工作的标配。从飞机左前侧绕机一周进行检查,工作单卡上有严格的步骤要求和检查要点,每做完一步他都要在工卡上面签字,确保步骤没有遗漏,检查能够到位。弯腰查看起落架状态,探身拨动发动机叶片……王锦亮就是靠着他这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飞机损伤缺陷,并进行相应的维修,确保飞机技术状态良好。寒风凛冽,在空旷的机坪上完成所有飞机外部检查项目后,王锦亮的脸颊已被冻得通红。

各项检查和勤务工作结束后,王锦亮走进驾驶舱,在电子飞行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了当晚进行的维修工作,并签字放行。像这样的航后维修保障工作,他们平均每晚要完成两到三架飞机。

今年的春运对王锦亮来说意义尤为深刻,这是因为在春运首日他们迎来了一位“新朋友”——ARJ21-700国产客机,从MD82机型,到A320、B737系列机型,再到国产机型,王锦亮见证了东航的发展,也见证了国产飞机的茁壮成长。

“首次完成国产飞机的维修保障工作让我既激动又充满自豪,我和同事们还将积极学习国产飞机的维护知识,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飞机在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腾飞。”王锦亮说。

日出东方,王锦亮和他的同事们结束了一晚上忙碌的工作,准备下班休息。在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还有更多从事航空运输保障的一线工作者们,拿起接力棒,用真情和付出守护着旅客们回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