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向新求变

“新质生产力”成色几何

2024年01月30日

明石微纳传感器封测线生产现场。

黄渤海实验室。

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当城市、区域发展到一定体量,如何创出“新增量”让城市后劲“倍儿足”,是城市不断求索的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出现,让城市纷纷找到抢占发展先机的赛道。

对于烟台黄渤海新区自身发展而言,要担好发展大任,同时也在发展竞速中脱颖而出,新质生产力就是核心驱动力。

面向2024,烟台提出将“锚定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开辟产业制胜新赛道”“聚焦重大技术突破和前沿成果应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市经济增长“压舱石”的黄渤海新区,肩负重任,更需以强动力引领在前。

回顾过去,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和新兴的产业布局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眺望未来,黄渤海新区也将继续拿出积极的态度和实干担当,以新质生产力为城市注入活力,推动发展行稳致远。

以“新”提“质” 抢滩布局“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关键字之一,就是“新”字。以新技术、新业态推进生产方式的迭代,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实际上是对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考验。

作为新能源三大新万亿级赛道之一,氢能已成为区域实现“新质生产力”竞相发力的目标之一。

当烟台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尚晴拿起刚刚研发成功的有机无机复合多孔隔膜时,她难掩欣喜与激动。“历时两年,终于成功了。”尚晴一门心思所解决的,是困扰氢能上游的“卡脖子”难题,即第三代制氢隔膜的研制。

“目前,新区有不少企业都瞄准‘氢能’这一赛道,而有机无机复合多孔隔膜已进入到中试阶段,我们要加快落地成产业化项目,实现从1到100的飞跃,在布局上占据一席之地。”尚晴说。

在新区,围绕“氢能”做文章的企业,的确不止泰和新材一家。眼下,新区现已有冰轮海卓氢能、东德实业、明炬新能源等氢能领域技术研发、应用产业化机构、企业近十家,下游用氢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超前布局,向新型产业发力,新区在新型“储能”产业赛道的“抢跑”劲头也很强劲。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全球首创的标准电池插箱280Ah1P104S已经在盐州变共享储能电站等多个项目进行了应用。”东方旭能(山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帅告诉记者,这个插箱可将电池温差控制在了3℃—5℃之间,保证了电池的稳定性,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拥有储能领域全套设备技术与知识产权全覆盖的企业,东方旭能正围绕储能大数据预警进行研发、风光一体化发电及清洁能源烘干产业加工项目,分别与松下中国、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达成战略合作,为新区的“生产力”源源不断蓄“新”能。

让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日升月落间得到重塑。黄渤海新区还制定了《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好储能产业园、力华储能基地,做大做强力高新能源烟台总部基地,竣工东德氢能装备产业园,深化与广东电池行业协会战略合作,推动更多储能技术和产品产业化。

新动能加速发力。新区还定位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导,统筹发展氢储能、热储能、机械储能、光伏储能等产业领域,集中突破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应用开发等产业环节,加快构建新型储能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产业生态,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引擎。到2025年,力争聚集上下游企业50家以上,拉开产业框架,形成集聚效应,产出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

创新驱动 “高能级”平台出圈引流

科技创新,是城市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而“高能级”平台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最近,位于黄渤海新区的“天津大学·明石致远石墨烯(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世界上第一个由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功能性半导体研制完成,标志着世界首个功能性石墨烯半导体问世。“随着这项技术的最终大规模产业化,有

望重塑当前以硅材料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明石创新集团董事长助理陈新生表示。现如今,黄渤海新区特色半导体产业以光电、功率、高端通用半导体为发力点,谋划打造六大专业产业园区,构建“5+N”创新平台体系,拓展传感器等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半导体产业新高地。

“高能级”平台,为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铺路,新区这步“棋”布局已久。记者梳理名单发现,截至目前,该区现已汇聚包括黄渤海实验室、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烟台)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研究院、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冰轮山大氢能技术研究院等46家高端科研机构,为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然,若想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还需着眼“平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这一步。

截至目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引进支持项目26项,新区内注册企业26家,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

西安交通大学(烟台)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研究院已实现500Pa微压传感器、氧化锆固态电解质氧传感器等核心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拥有MEMS传感器设计、测试、批量生产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

当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属于新区“新质生产力”的“蓄水池”也必会越来越满,越来越拥有无限可能。

优化环境 全要素保障企业

良好的营商环境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息息相关,因而对新质生产力的渴求也在倒逼着城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中央财经办解读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特别提到,要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烟台黄渤海新区推动营商环境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持续迈进,聚焦要素供给领域,为保障要素环境提升动态做好项目谋划储备,2023年,全年贷款余额超过1500亿元,推出政银企对接会、“信保贷”“信用+金融”服务模式、“企业担保+存留保证金+经销商保证”组合等多种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与此同时,建立涉企联合检查平台,推行“线上备案、自动匹配、扫码入企、线上检查、结果互认、实时监督”,规范涉企检查同时,减少检查频次,让企业专心经营、安心发展。优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成立“全区产业发展及企业服务委员会”,设立“惠企达”“政企通”及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规上企业部门为主、规下企业镇街为主”的全覆盖企业服务体系,373名企业服务专员点对点、一对一包靠服务全区610户重点企业,协力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让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新区还着手于“看不见”的细微之处,针对优秀企业,开通优秀企业家绿色服务通道,在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购房落户等方面,提供更贴心服务。

立足过往,向新而行,在全市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新征程上,烟台黄渤海新区将深入实施“11235”发展战略,勇毅前行,为2035年烟台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这一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YMG 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郭传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