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们的“京剧小码头”

烟台文昌戏友俱乐部弘扬国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24年02月01日

“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一曲麒派名段《萧何月下追韩信》苍劲雄浑,引来台下一片叫好声。1月27日,一台完全由“票友”组织的京剧晚会在莱山区黄海置地广场B座6楼上演。

新春将近,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时意外发现,别看这一台晚会“业余”,背后可是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京剧码头”。“小码头”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武场面齐备,各行当、各流派齐全。不仅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甚至连开箱、封箱也办得有声有色。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这座属于票友的“小码头”,从创立至今,已历二十载。经过多年发展,这里早已成为烟台票友的大本营,用创办烟台市文昌戏友俱乐部的刘素文的话来说,“我们是烟台京剧老码头中的小码头”。

说起烟台“京剧码头”之名,那可由来已久。从1898年光绪年间京剧“关东班”进入烟台到现在,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彼时的烟台是名角荟萃、票友众多的重要“京剧码头”。

刘素文坦言建立文昌戏友俱乐部的初衷,是因为父亲热爱京剧。“我从小就听父亲拉京胡,到了十几岁,我还曾上过戏校学习。”他告诉记者,“虽然当时水平不行,但那颗种子早已在心中扎下了根。”

“热爱”,是刘素文提到最多的词语。因为患有眼疾,长时间看谱会让他眼球充血,“休息一会儿就好。”他并没在意,就像建立俱乐部的初衷——“让热爱京剧的票友有个属于自己的大本营,自己苦点累点不算啥。”

2003年,烟台文昌戏友俱乐部正式成立,“在这里,可以免费唱戏,免费看戏。”但因为忙于工作,疏于管理,导致俱乐部在起步初期很不规范,于是刘素文专程登门邀请国家一级鼓师胡国华出山,用他的专业理念,共同管理俱乐部。慢慢的,俱乐部在票友圈打出了名头,京剧名家、专家、专业剧团老师及优秀京剧票友时常光临,久而久之,这里不光成为票友的聚集地,还活跃了烟台民间戏曲舞台,在弘扬京剧国粹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和广泛好评。二十年来,上千名票友走进俱乐部,以戏会友,切磋交流。

为了能让俱乐部票友们足不出户接触高水平表演,刘素文不但邀请董翠娜、张学浩等京剧名家前来指导,还将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蓝天也请到烟台,让票友们有了近距离欣赏专业表演,并与之同台献艺的机会。

去年年底,烟台文昌戏友俱乐部举行了20周年庆典,文武场齐备,各行当齐全,来自胶东半岛和烟台各界喜爱京剧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新朋老友、京剧票友欢聚一堂。“俱乐部没有终点,只要有人唱,有人来,我们就一直办下去。”

快过年了,俱乐部很忙。“烟台需要这样一个‘小码头’,票友们也需要一个俱乐部。”刘素文说。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