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升级,共享法治红利

烟台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又暖心

2024年02月02日

在烟台,即使出行的车票或机票已经买好,临时要办公证也不必慌张,因为这里有一种服务叫“票后办”;

在烟台,经济困难群众也一样可以打官司,因为这里的法律援助是一项民心工程,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

在烟台,各项公共法律服务既便民更暖民,服务“套餐”不断升级,只为让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

市县乡三级实体平台全覆盖

2023年年初,我市出台了《烟台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5)》,为推动我市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绘就了路线图和施工图。烟台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平安烟台、法治烟台建设总体布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平台建设也不断强化。

莱山区黄海路9号黄海置地广场3楼,这里是“一站式”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如今经过提升改造,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增设了涉企法律咨询窗口、法律职业资格审核发证季节性窗口,配备“互联网+智能服务终端”,建设法治文化长廊,设立法治宣传展示园地,打造烟台图书馆公法中心分馆。中心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行政复议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主要架构,服务大厅设置15个窗口开展行政复议、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等服务,“一站式”满足群众全部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除了市级平台,烟台还有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53个,实现市、县、乡三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建成市、区(县)两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一体化呼叫系统,“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实行“双号并行”,提供全年“7×24小时”服务。“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年均解答群众法律咨询超7万人次,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法律服务供给便民又暖心

近日,鲁东公证处办证大厅迎来一位急火火的市民。他刚接到中介电话,自己卖了两年的房子终于找到买家了,但他已经订了出国的机票,几个小时后飞机就要起飞了,急需办一个委托公证。了解到这位姜姓市民的情况,鲁东公证处公证员立即为其开启“票后办”便捷通道。姜先生没有随身携带房产证等相关证件,若回家取很有可能耽误航班。这种情况下,公证员让他通过“爱山东”APP在线申领了户口本、房产证、不动产信息查询表等电子证照,公证员扫描二维码,获取电子证照相关信息,用于填写表单和存档。前后不到40分钟,姜先生就办好了委托公证。

“票后办”是烟台公共法律服务围绕便民暖民不断升级的缩影。“票后办”的背后是提供高效法律服务的业务能力,是无死角满足群众需求的使命担当,是用心用情提供法律服务的为民情怀。2023年我市以市委依法治市办名义出台《关于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激发公证机构活力,改变公证机构传统办证模式,推动“无证明”改革,“扫码办”“亮码办”免证事项扩展到30项。其中,鲁东公证处入选外交部、司法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全市开展“暖心公证·护企同行”活动,共走访联络重点项目、企业290家,办理工程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挂牌出让、证据保全等涉企公证3100件,涉及标的额400亿元。与自然资源、住建、公积金等部门先后两次联合发文,在全市开展“公证提存+预告登记二手房带押过户”业务。

法律援助对九类案件落实告知承诺制,实行承诺即办。补齐法律援助工作短板,投入法律援助资金1437万元,人均业务经费同比增长145.9%,万人受援数同比增长20.3%,由全省末位提升至全省第一方阵。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2023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万件,接待来电、来访咨询8万余人次,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节省律师代理费近亿元。司法鉴定行业方面,5家司法鉴定机构获评省级诚信等级评估A级,3家被命名为“省级服务标准化机构”。

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扩容又提质

法律服务的提档升级,离不开法律服务人才队伍的支撑。我市坚持党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全面领导,规范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党的建设,烟台市律师党建模式被中央政法委向全国推广。市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等机构总数达到7500多个,各类法律服务人员达到2.5万余人,供给总量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上下共为群众办理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服务事项超10万件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组织开展全市公证、司法鉴定年度考核、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多层次业务培训400余人次。成立烟台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专家库,组建代表队参加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行政执法大比武,获集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配置并应用“涉企联合检查平台”46次,监管事项覆盖率和监管行为数据上报及时率都达到100%。

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通讯员 杨晓林 崔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