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管好用好每一滴水,持续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

到明年用水控制在11.42亿方内

2024年03月22日

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3%以上,稳居全省前列,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全市实现了11个行政区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覆盖。列入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中的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创建率为100%。

累计10所高校创建成为省级节水型高校,累计创建各类节水载体近1150处,为全市节水工作树立了引领和示范。

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4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十三五”末下降5%。

到2025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到2035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

目前,全市已建成海水淡化项目27个,日产海水淡化能力突破14万吨,提前完成了现代水网建设攻坚行动任务目标。

到2025年计划建成14条“母亲河”,实现区域水环境品质大提升;全面推进1000条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攻坚,目前已累计整治大小河流3600余公里。

作为资源型缺水地区,烟台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74.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55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415立方米,是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全面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对保障烟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如何规范节约用水?如何开拓“第二水源”?连日来,烟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访水利部门、再生水企业、美丽河湖,寻找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层次变革的烟台路径。

节流

连续多年增产增效不增水

近日,省水利厅公布2023年度山东省水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评选结果,全省共有10个县(市、区)获此殊荣,烟台蓬莱区位列其中。

这是烟台水资源节约集约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最新事例。烟台将“节水优先”作为首要工作原则,持续强化重点领域节水控水,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

烟台持续推进国家节水行动,编制完成《烟台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科学确定节水目标及年度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规划的目标约束作用,为节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相继印发实施《烟台市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建设节水型城市的意见》《烟台市落实和完善节水激励政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进一步完善节水管理机制,确保节水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规范节约用水管理。烟台建立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持续强化用水定额执行应用,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实现了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计划全覆盖。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3%以上,稳居全省前列,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高标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实现了11个行政区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覆盖。列入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中的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创建率为100%。累计10所高校创建成为省级节水型高校,累计创建各类节水载体近1150处,为全市节水工作树立了引领和示范。

《烟台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制定了“节约用水”等五项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4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十三五”末下降5%,全面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开源

开拓城市“第二水源”

经过纵横交错的管道和十多道工序,原本的黑色污水变成汩汩清流——烟台市再生水有限责任公司的再生水生产车间里,流出了城市的“第二水源”。

非常规水源利用是节水开源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近年来,烟台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不断发挥其增加供水、减少排污、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重要作用。

再生水利用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3年7月,全市建成运行1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126.4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设计规模75万立方米/日,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及以上排放标准。

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供万华工业园再生水项目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再生水利用项目。“目前建成规模16万吨/日,每天约13.5万吨再生水流向万华工业园区,0.5万余吨流向发电厂,每日节约的14万吨淡水资源替代自来水,相当于90多万名市区居民一天的生活用水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项目自2019年运行以来,已累计供应高品质再生水约1.6亿吨,省下了相同量的自来水。

下一步,烟台将积极拓宽再生水利用渠道,到2025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到2035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

烟台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同时又是海水资源丰富的沿海城市。全市有12个区市靠海,海岸线长1071公里,拥有发展海水淡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海水淡化作为非常规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现代水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市已建成海水淡化项目27个,日产海水淡化能力突破14万吨,提前完成了现代水网建设攻坚行动任务目标。

治理

37条河流创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整治以后,每天都来河边散散步,周边环境好,心情也好。”徜徉在黄渤海新区柳林河边,看着水清、岸绿、景美的环境,67岁的王女士感觉生活幸福美如画。

建设美丽幸福示范河湖,能全面改善河湖环境,实现“民用、民享、民富、民乐”。近年来,烟台始终将其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改善河湖环境、增强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

目前,烟台先后有黄渤海新区白银河、莱州市南阳河等37条河流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美丽幸福示范河湖,示范河段长度达到350公里,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福山区清洋河被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评为“淮河流域幸福河”。

“母亲河、幸福河、农村河”分类施治——

全市县域母亲河建设全面展开,到2025年计划建成14条“母亲河”,实现区域水环境品质大提升;高标准建设美丽幸福河,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全面推进1000条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攻坚,目前已累计整治大小河流3600余公里。

抓牢“岸线管控、环境治理、机制监管”三项管理——

严格河湖岸线管控,完成89条主要河流健康评价,编制481条河湖“一河一策”整治方案;严格河湖生态管理,解决水环境领域突出问题500多处,提升河湖水质水量;严格督导考评,全面推动河湖治理建设“提档升级”。

大力推行河湖长制“标准化、网格化、数字化”——

制定完善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制度和标准16项、5方面工作手册、10单项工作流程;各河流逐段分解,明晰管控范围,实施“一张图”管理;设立市、县、镇、村分层级分区域设置四级河湖长5100多人、河管员3800多人;完成“四个一”数字河湖试点,实施22个数字河流建设。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