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新区“和万家”调解员刘启彬近3年化解300多起纠纷

干调解,凭的就是一颗真心

2024年03月22日

走进烟台黄渤海新区“和万家”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员刘启彬的调解室,一眼就能看到墙上的一面面锦旗。从事调解工作不到3年,他这个“老牌理工男”化解了300多起纠纷,赢得了群众一声声赞誉。“我干调解凭的就是一颗真心,不怕麻烦,不怕碰壁,不计较付出多少,一颗真心常常就能打开双方当事人的心扉,疙瘩自然就解开了。”刘启彬告诉记者。

打伤同学

花季少年或被判刑

在众多锦旗中,有一面是单亲妈妈张某和儿子小李一起送来的。作为一起轻伤害案件受害人的母亲,看到儿子在学校受到了欺负,一开始张某“说什么也要把那孩子送进去”,最后还是同意在谅解书上签字,这个转变的催化剂就是刘启彬的那颗真心。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被告人小王和受害人小李在学校因为琐事发生纠纷,小王将小李打伤,致其三根肋骨骨折。案件进入黄渤海新区检察院,因被告人一直未能取得受害人一方谅解,小王将面临刑事处罚。虽然不忍心看着一个花季少年就此带着污点生活下去,但检察官和被告人怎么也做不通张某的工作,和解工作陷入了僵局。“儿子吃亏了,我这当妈的必须给他做主,要想私了,少于60万元肯定不行。”张某坚持60万元的赔偿额,怎么也不松口。

去年10月,此案起诉期限即将届满,再不能取得谅解,案件承办检察官也只能依法提起公诉。这时,黄渤海新区检察院想到了调解能手刘启彬,希望他能打破僵局。

精准突破

赔偿款从60万降到15万

接到“紧急任务”,刘启彬迅速了解案情,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其实,在调解每一起案件前,刘启彬都要“备课”,设想双方当事人可能提出的各种诉求,一一琢磨应对之策。

看到刘启彬,被告人父母声泪俱下,发出了“救救我儿子”的殷切恳求。“看着无助的一家人,我就想一定要想尽办法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他暗下决心。经了解,被告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再做受害人一方的工作。

刘启彬认真倾听张某的诉求,在耐心地沟通中,他找到了突破口。两个孩子学的都是高分子,而刘启彬就是高分子专业高材生,本科毕业后在龙口化工厂干了几十年,是山东省最年轻的工程师,曾多次获得省市科技创新奖。“现在我们国家不缺有学历的人,也不缺有证的人,缺的是真正有技术的生产工人,只要你们学精了,成为技术能手,到哪都是抢手的人才,我就是这么干起来的。”听到这话,张某和小李的眼睛都亮了。刘启彬说,他可以当两个孩子的“终身制”导师,尽可能地在学习和就业指导上提供帮助,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他们能和好。

达成谅解

检察院做出不起诉决定

说到这里,张某的态度缓和了很多,在刘启彬进一步的沟通下,她答应对方若赔偿15万元,便在谅解书上签字。但难题又来了,即便是15万元,被告人父母一下也拿不出来,提出能否分期付款。张某表示可以同意,但担心被告人如若不能按时付款,权益没法保障。

面对这个难题,刘启彬想到了“司法确认”的办法。于是,他赶紧找来进驻调解中心指导调解工作的黄渤海新区法院法官王锴一起商量是否可行。经研究可行后,刘启彬组织双方达成分期赔偿调解协议,又由黄渤海新区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若被告人未能按约定支付赔偿款,受害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鉴于被告人取得了受害人的谅解,检察院依法做出不起诉决定。压在被告人一家心头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两个孩子有了一名学习工作的终身导师;张某不仅气消了,对儿子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对刘启彬来说,只要能让两家和好,能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比什么都值。

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通讯员 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