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温泉洗澡的过往岁月 □冷大川

2024年03月22日

在我们招远地儿,用地下温泉洗浴,可算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关于“温泉晚浴”,清朝顺治年间的《招远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以其过灼,甃(zhòu,用砖石垒井壁)石为池,因通渠引水注之。池凡三:一官汤,在公廨(xiè,古称官吏办事的地方)内;男女汤各一。皆筑土为短墙蔽之。”清道光年间,赵基深在《重修官汤文》中这样写道:“自前朝宋砌池为三,一官二民,而贤守令皆与民同乐,无所禁忌,故虽官亦民。而扰之频,则圮(pǐ,毁坏、倒塌)之亦易,近则颓败零落。其为不新也甚矣。”

以上是关于招远温泉洗浴的最早史料,从中可以看出早期泉池的雏形、修建时间及重修原因,也诠释了招远人为什么辈辈世世一直称洗浴为“上汤”的缘由。当地有一首歌谣:“日落西山务农归,撒腿就往汤里飞,好似神仙洗甘露,无病无灾过百岁。”词句通俗浅显,却极形象地描绘出当地人洗澡的情景和温泉水对人体的药理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尚年幼时,早期的官汤改造成了女官汤,屋舍不是很宽敞,如同一座大型的民宅。屋后砌有蓄水池,洗浴用的热水完全靠人工用水桶一桶一桶地输送。大约是1953年,由县总工会牵头,在民汤东侧的原火神庙旧址上,由县饮食服务公司主持修建的男职工浴池竣工开业。男职工持证购票享半价优惠。当年能进官汤洗澡可是件美事,票价大概是1角。一进屋门,东侧是售票处。进入院内,东厢是餐厅,西厢是储藏室。宽敞的北大屋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是顾客脱换衣服、休息的场所,有一排大炕,炕周围有橱柜,衣服可以单独放进柜里。炕上放有茶盘,盘中有壶、杯。炕下有拖鞋,木制的,我们当地称作嘎哒板。西半部分是浴池,有墙壁隔着。走进洗浴间,池水清洁透底,池子周围有洗脸盆,还有专供搓澡用的床。浴池门外有堆放的浴巾,披在身上,文明极了。人可以自由地躺、坐在炕上休憩、喝水、闲聊。有兴致的还拉琴唱曲,或自娱自乐,或相互唱合。和民汤相比,官汤是全新的感觉,是很上档次的享受。

那些年,民汤也是几经改造。大约是1951年,民政局出资对原男、女民汤进行了重修。这是我记忆里最早的民汤。从外形看,两个澡堂大致相似,都有短小的前院,男汤较之女汤稍高大宽敞一些,两处都比普通的民宅要宽大。一律砖石砌墙,水泥抹面挂皮。屋内中央是1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水池,池子靠近北墙。东、西、南分别有过道,有高约60厘米的水泥台子,是专供人们脱放衣物用。台子宽约50厘米,东面台子更宽大,足有十几平方米。渠水从下面通过,犹如一铺大热炕。据老人们说,更早期的澡堂子以大理石石条为主,无论是水池边沿还是脱放衣物的台子,都由石条垒筑。尽管石条的表面凹凸不平,却滑溜溜完全没有了涩的感觉,足见得不是人工雕琢,而是日久天长,由人的皮肤砥砺所致。屋顶有天窗,供热气排放。有门、窗,但只是洞口,没有门扇和窗扇。澡堂的外面,靠近东山墙砌有一蓄水池,直通屋内澡池子。澡汤用水时,只要拔掉堵住水流的物件,水就会涓涓而入,不需任何外力作用,不像女官汤那样,每次用水都要人工提送。由于泉水热度过高,男、女民汤一般都是深夜排水刷汤,然后放入滚烫的清泉水,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降温,次日凌晨又可照常洗浴。如临近年关时洗澡的人太多,来不及等待降温,有人会从周围住家挑来凉水进行勾兑。池内的废水无法自动排出,刷汤时只能靠人力一盆一盆地往外舀。日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尽管官汤票价低廉,但是真正走进去的人,大都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工厂职工。乡村的农民们,无论远的还是近的,无论是平日里还是年节间,无论是天天洗的还是偶尔洗那么三两次的,大都直奔民汤。那里尽管卫生条件差,但是不收费。我们周边几个村子,很多男人几乎天天洗澡。每天傍晚时分,洗澡的人可以说是接踵而至,熙熙攘攘。

由于洗澡的人太多,每天只要到了下午以后,池中的水极度浑浊,冬腊月尤甚。每次洗完澡以后,身上总是带着那么一种特别的“汤”臭味儿。那些年身上生疖子、疮疥的人特别多,每次洗澡,总会看见身上有脓疱的人在汤里挤压脓水,清洗疮面,血淋淋的。大家却习以为常,没有什么人嫌弃。也真是奇怪得很,一般的疮疖,红肿得厉害,疼痛难忍,只要到汤里浸泡清洗,疼痛立时消失,萎蔫蔫地败了劲儿。

洗澡的人多了,脱下的衣物便乱糟糟地混杂在一起。人们洗完澡以后,常常在原处找不到自己的衣物。如果是晚上,昏暗的油灯不得眼,或者赶上没有一丝灯亮,穿错衣裤、鞋袜,戴错帽子,丢失衣物的现象屡屡出现。不要忘记,在那个“三尺三”的供给年代,丢失一件,即便是一条围脖、一只袜子,滋味也是很不好受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原来的旧民汤因水位下降而废弃,民政局出资在汤后村西北处再建男、女民汤各一处,然而没用几年便中止使用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洗浴业也获得生机和活力。无论是县镇还是乡村,都在洗浴业方面谋发展、搞开发,洗浴业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1980年,商业局在汤后村北、招烟公路南建起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三层洗浴大楼,楼外建有供水塔,开了洗浴上楼的先例。较之原来的官汤,无论是设施、卫生、服务,都有了全新的改善。1984年,国家黄金系统在招远冷家庄村西、原来的菜园地段建成集洗浴、休养于一体的职工疗养院。省级乃至国家的一些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先后来招远疗养。一时间,招远温泉“水疗”疗效远播全国各地。

这期间,招远化肥厂等一些企业运用热能设备建设了职工浴池,供上下班的职工洗浴,周边村民也跟着沾光。只不过这里是普通的水,没有温泉水的药理疗效。地震观测站在自滚泉地段建简易浴池,许多村民来此光顾。这些不同性能的浴池,解决了民汤废弃后周边村民不花钱洗澡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洗浴业更是蓬勃发展,先后建起诸多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样式新颖的不同特色洗浴中心。现如今,在招远城东区温泉地段,集中了大小洗浴中心12处,这些浴池靠管道直接从地下抽水。其他城区地段连同各个乡镇村庄,洗浴场所也随处可见,只不过用水都是靠洒水车运送。温泉中心地段,热泉水井密集,每天拉水的罐车往来不绝,冬腊月尤甚,运送温泉热水的车一辆接一辆,排成长队,昼夜不停。

洗浴这一民生不可或缺的场所的日新月异,见证了我国国民经济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复苏,到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