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04月01日

□黄易贤 王占益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全面阐释,再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阐明了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路径和重要举措,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进展、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赋能,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是注重协调的生产力,能够从更宽领域和更广区域促使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可以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它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提升,同时,它也提出了新阶段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命题,通过生产力驱动方式、作用方式、表现方式提升,有效改造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现阶段,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因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产业层面,意味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比重与带动力提升,在产业内部体现为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在生产力层面,就是要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动力源泉,这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前沿技术是各技术领域最先进甚至是“从0到1”的技术,颠覆性技术则被称为“重塑未来格局”的革命力量。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集中涌现、相互赋能和加速应用,能够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强有力的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发展的具体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的产物。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进经济、科技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生态。

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地制宜”的根本要求,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扬长补短,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坚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真正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