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砣矶砚:千年技艺如今获新生

2024年05月29日

开栏语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非遗的传承发展,则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和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重要途径。即日起,烟台日报开设《文化中国行·非遗有新人》专栏,从非遗项目着手,梳理烟台非遗的“新人”“新事”“新发展”。

“驼基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这是清乾隆皇帝对砣矶砚的手动点赞。如今,这方砣矶砚就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岛砣矶砚雕刻技艺已传承近千年。

“砣矶砚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冬天哈口气就能研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乔旭玲说,这是因为海岛出产的砣矶石寒气重的缘故。“砣矶砚是鲁砚中的一朵珍卉,其中的精品为历代地方官吏敬献皇帝的贡品。”她告诉记者,“砣矶砚内含云母、石英、绿泥石、黄铁矿晶体和多种矿物成分。所以,又叫‘金星雪浪砚’。”

对砣矶砚的几十年不变的执着,源自乔旭玲对家乡的情感以及家族的荣耀。1963年,乔旭玲出生在砣矶岛上的一个小渔村,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砣矶砚这门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民间技艺,在当时几乎已经看不到踪影。但乔旭玲听长辈提起过,自己祖上曾经有一门手艺,那就是砣矶砚雕刻。所以,当1979年当地政府成立长岛县砣矶工艺美术厂时,乔旭玲毫不犹豫选择在这里就业。

“数十年制砚经历,让我对这门技艺又爱又怕。”爱的是原本朴实无华的砚台,经过精雕细琢会变成一块精美的艺术收藏品,怕的则是这门技艺得不到传承。

为了让长岛砣矶砚雕刻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乔旭玲不断创新着技艺,也不断用新方式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认识这一技艺。

“以前制砚,大多复刻老题材,而且制作技艺相对保守,多采用浮雕技法。”这样的题材和技艺很难满足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审美需求。于是,她下定决心进行创新。“首先是技法,我现在多采用立体雕刻工艺,如此一来,砚台的美观度大大提升,价值也随之增加。在题材选择上,也不再拘泥于人物、山石,而将麒麟、竹简甚至地图等呈现在砚台之上。”

此外,进校园的体验课也曾让乔旭玲头疼不已,“因为砣矶岛西海岸悬崖峭壁下的砚石洞直径30米见方内,是最早发现出产砣矶砚石的地方。前些年,由于砚石一直处于无偿开采、无序开采的自由状态,岛外一些人疯狂涌进,疯狂进行毁灭性盗采,如今这一稀有的奇石资源已濒临枯竭。如果拿一块砚台去到学校让没有基础的孩子们上手体验,很容易就废掉一块,实在心疼。”在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后,她最终决定选择用橡皮泥让孩子们上手体验,“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孩子们体验雕刻的想法,也可以让他们不必动用刻刀、锤子等带有安全隐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砣矶砚的消耗。因为一块好石头只有遇到一个好工匠,才能做出传世精品,否则就是最大的浪费。”乔旭玲说。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