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能碳”,构建水产冷链能效评估体系

中国农大工学院科技小院研究生院长邹金桂:小院刚成立,多项成果获好评

2024年05月29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王玉婷)他是科技小院学生院长,曾参与研发生蚝夏季保活包装技术,从一张白纸开始,成长为学术研究的青年力量。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烟台专项)有一个科技小院和研究生共成长的例子——2022级专业硕士研究生邹金桂在科技小院中“深耕”创意,服务乡村振兴。

邹金桂是中国农业大学山东乳山水产科技小院学生院长,步入中国农业大学时,他就像一张“白纸”,经过在校学习锻炼后,邹金桂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到顺丰资助项目“乳山生蚝夏季保活包装产学研合作”,针对牡蛎冷链夏季冷藏车运输过程耗能高、成本高等问题,本着在常规冷链条件下实现牡蛎高保活率、高食用品质的目的,他从暂养水工艺、电解水处理工艺、冰袋配方、包装工艺等角度出发,经历了十几次牡蛎保活实验和二十多种冰袋配方实验,研发了牡蛎高温无水综合加工包装技术,形成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牡蛎车间加工方案,可明显提高常规牡蛎冷链产品保活率,降低供应链的能源成本投入。现在,该项加工工艺正在逐步完善中,未来有望应用到其他水产冷链中去。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一批批省部级政策逐渐出台,山东省也出台了首个省级碳足迹工作方案。为了适应降本增效、节能降碳的浪潮,邹金桂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欧盟“转化亚洲”国际项目“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能源效率研究(eECHO)”。针对水产冷链能碳透明度低、能效水平难以评估、能效评估模型单一、综合能效评分系统缺少等问题,他在水产冷链领域提出了“能碳”想法。

邹金桂以水产冷链环境影响评估作为出发点,从5个方面提出了10个能效指标,构建了水产冷链能效评估体系。为了提高该评估体系的数字化、可视化水平,减少人工数据获取与计算过程,他还鉴于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了牡蛎冷链多维能效可视化评估系统,在提高水产冷链环境影响透明度、评估水产冷链综合能效水平、反向优化水产加工工艺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了评估该系统的可用性和效果,他基于以往实验室牡蛎加工车间、企业实际车间、牡蛎保活车间3类车间产品,验证了该系统多维能效可视化评估的效果和准确度。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科技小院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他的团队一起,于2008年创造的教育、科研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他和学校的师生们一起,进入乡村和农田,零距离服务乡村生产,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和教学。十多年来,科技小院已经遍布全国。

说起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很有发言权。烟台研究院依托华信食品山东集团有限公司,以刘峰教授、张小栓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山东乳山水产科技小院应运而生。基于邹金桂此前的研究,在两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肩负起第一届小院学生院长的职责,负责编写小院申报材料、小院运营管理、辅助校企沟通合作、科普科研活动策划等推动小院整体发展的相关事务。

虽然小院现处建立之初,大家对各种运营管理方法都不熟悉。但入驻小院的每一名学生都十分团结认真、刻苦耐劳,对小院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邹金桂说,他要做好榜样,扎稳小院根基,与小院同学一起积极投入实践,深入水产加工一线,研发新型水产智能分级系统、品质控制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致力于攻克行业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