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粽子,这是我的名片

2024年06月10日

今天是端午,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赏景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说起端午节的传统美食,自然离不开粽子。记者在端午来临之际采访了“粽子”,听他聊聊自己的前世今生。

2000多岁!“我”其实比屈原大

“现在很多传说都说我的诞生是为了纪念战国末期的名士屈原,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粽子表示,自己其实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时期就有。“那时我叫角黍,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是因为南朝时期吴均在书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时至今日,人们仍愿意相信这个传说并将其广为流传,这代表着大家的一种美好愿望,足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的感情。所以,我也乐见其成。”

据粽子介绍,“粽”字古又写作“糉”(zòng),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芦叶裹米也”。“到了东汉末年,人们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粽子说,“我最早的流传是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由此可见,到了晋代,我就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数次变身,“我”成了现在的“我”

“跟你们人类一样,我也是在不断进化中的。”粽子告诉记者,到了唐宋时,吃粽子成为风尚,更是多了果品粽,“不仅形状多变,还组成亭台楼阁等形态用于商业宣传。”

等到了元明时期,粽子完成终极换装,由菰叶变为箬叶、芦苇叶,当然种类也更是多变,出现了豆沙粽、枣粽、坚果棕等。“明清时期,我又多了一种属性,成了吉祥食品。科举考试的盛行,也进一步带动了粽子的发展,每逢考生进考场前,家人都会为其包‘笔粽’,就是一种笔形的粽子,以讨个彩头‘必中’。”

“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而且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他说,“2019年9月,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的‘粽子国际标准’提案在第21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亚洲区域协调会(CCASIA21)上通过立项审查。此举将有助于中国传统裹粽非遗传承技艺走上国际,更好地推动中国味的粽子走向世界。”

跟人一样,“我”也有地域特色

熟悉粽子的人都知道,他的口味多样,主要分为北方的甜粽和南方的咸粽两大类别,但在不同地域,粽子也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在北京,我是斜四角甜粽,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在广东,我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在闽南,是以糯米包住猪腿肉的肉粽,用料酒、老抽、姜、八角、桂皮调味。在海南还有五色粽、山西是黍米粽……”据粽子介绍,除了食材不同,包裹材料也不尽相同。北方多用苇叶包裹,这是因为北方总体气候相对寒冷,芦苇生长较多。而南方多用竹叶,这是因为南方温暖湿润,适宜竹子生长,竹叶也较宽,包裹起来难度较小。

“除了中国人喜欢粽子,其他国家或地区也吃。”日本在历史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有端午节,也吃粽子。所不同的是,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形状呈长圆形,像个锤子,并在粽子上缠兰草。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但与端午节无关。缅甸粽子也用糯米做主料,用香蕉、椰蓉做馅,其香气扑鼻,吃起来糯软甜美。菲律宾把粽子作为当地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粽子形状呈长条形,风味与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基本相似。

墨西哥的粽子与中国粽子很相似,称作“达玛尔”。它以粗玉米作主料,再配以肉片和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吃起来又香又辣,别具风味。哥斯达黎加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粘性的玉米粉做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在采访即将结束时,粽子说出了心声,“不管我的来历如何,出身在哪,只要人们能在端午节想起我,那我就非常开心,能跟你们一起度过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荣幸之至。”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