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成立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

校企合作开启多链融合

2024年06月21日

6月20日,一场带着“多链创新融合”理念的大会——2024校企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暨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揭牌仪式在滨州医学院举行,由滨州医学院、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山东丰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围坐“会议桌”,为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揭牌,为科技人才进企业颁发聘书,会上还签约了一批校企合作项目。

多链融合理念

促生“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

校、企、地三方融合,为城市、产业的发展创造供给着源源不断的内驱力,这个说法在此次大会上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为深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汇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滨州医学院探索科技创新组织新模式,与政府、企业共坐“会议桌”,成立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

这个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在此次大会上揭晓:充分整合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核心平台,打通医药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促进生物医药领域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等多链融合,由此而诞生“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

会上,滨州医学院方面表态:要把这个联合体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集聚地、前沿技术辐射地、创新发展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示范高地,有效地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会议进程推进,沈阳药科大学原党委书记吴春福、滨州医学院院长黄飞、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谭克良、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于淼、山东丰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希强、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本共同为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揭牌。

谭克良在会上表示,校企融合发展是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成立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一方面可以引导高校输出人才资源、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科技活力和发展动力。“一直以来,烟台市非常重视校企合作,要着力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孵化力度,不断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为烟台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谭克良说。

向科技人才下聘书

服务地方有了智力支持

校企融合发展,仍旧要回归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条路上。这一点在滨州医学院院长黄飞的致辞中就已清晰。

黄飞说:“近年来,滨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发展之路,把生物医药领域研究作为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先后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烟台生命科学与医学健康研究院’‘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多个科创平台,与医药企业联合成立药学院理事会,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他认为,此次大会汇聚了政策、产业、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搭建了一个多方融合、创新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有利于探索人才共享新机制、科教协同创新新模式,共同努力之下,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必将为山东省特别是烟台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提到人才,会上还展示了人才与科研、人才与服务地方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据悉,为进一步深化校企科研合作和人才共享,推进学校科技成果和技术向企业转化,为企业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滨医开展了“科技人才进企业”行动。截至目前,已有30余名科研人员到企业进行兼职,积极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现场,政府、企业和高校也向参与“科技人才进企业”行动的科研人员,以及作为多链融合重要环节的“药学院理事会学科专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4个校企合作项目签约

将携手攻克技术难题

当天,共有4个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分别是滨州医学院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医用高分子聚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项目;与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公酒抗类风湿关节炎药效评价项目;与烟台至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基于时空多组学筛选肿瘤标记物的临床前研究项目;与智淘中医药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合作的降尿酸作用中药产品开发项目。

会议介绍了高校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的情况。这些项目旨在发挥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助力企业产品研发,解决技术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签约仪式后,以此为出发点的校企科研合作和人才共享洽谈交流会召开,企业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为生物医药项目揽人才找技术。

中国药理学会党委书记兼副理事长杜冠华说:“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促进了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升了服务产业的能力,是国家战略部署,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机制,能够为健康烟台、健康山东和健康中国建设赋能助力。”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