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乡镇企业的峥嵘岁月

2024年06月21日

□赵培策

乡镇企业是土生土长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进入农林牧渔多种经营领域,向山地、水域、滩涂、丘陵综合开发进军,涌现出一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等方面的专业户、专业村,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加快了专业化、社会化的步伐。同时,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征的专业村、专业镇实现华丽的转身,由单纯的种养业发展到加工业、运输业、销售服务业,一跃成为乡村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烟台乡镇企业已成为烟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工业领域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这个基础上,1994年,市委、市政府果敢而勇毅地提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依靠科技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由要素主导型转向科技主导型。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多层次的、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人才队伍;显著提升一批骨干企业的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催生蝶变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孕育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名牌产品;深耕厚植一批高新技术密植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生长极。烟台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的历史征程中,重整行装再出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乡镇企业是中国的特色,是改革的硕果,伴随着我们走过半个多世纪。虽然这个辉煌的名字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曾经的“胶东模式”,曾经的“半壁江山”,曾经的“大高外”“龙虎工程”“二次创业”“二次改制”等亮点、思路、业绩仍然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辉映着农业农村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是农业农村的实践探索,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富裕农民生活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烟台是国家第一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借助于开放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人才优势,烟台乡镇企业闻鸡起舞、登高望远,20世纪70年代起锚、80年代扬帆、90年代远航,21世纪破浪,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引领的发展之路,率先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出乡镇企业“胶东模式”,成为当年烟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起锚

历史孕育机遇,时代催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蓬勃兴起,农村出现了一批副业队、副业组、手工作坊等规模不一的企业雏形。后来,慢慢地由“萌芽”长成“树木”,由“蚕蛹”化作“蝴蝶”,在蜕变中整装待发。

1958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党中央发出人民公社要大力兴办工业的伟大号令。烟台市委、市政府发挥集体优势,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热潮,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小钢联、小机械、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炭等五小工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犹如五朵金花,盛开在昆嵛山麓、渤海之滨,蓬蓬勃勃、欣欣向荣。但是,国家为了加强工业建设,尽快补齐基础薄弱的短板和弱项,在指导思想上是优先发展城市、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允许地方与城市、与工业争原料、争资金、争人才、争市场,对发展地方工业和社队企业一直采取抑制措施,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要求社队企业坚持“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三就原则。同时,不允许社队企业从事商品运输、流通等活动,致使社队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是土生土长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进入农林牧渔多种经营领域,向山地、水域、滩涂、丘陵综合开发进军,涌现出一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等方面的专业户、专业村,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加快了专业化、社会化的步伐。同时,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征的专业村、专业镇实现华丽的转身,由单纯的种养业发展到加工业、运输业、销售服务业,一跃成为乡村企业。

扬帆

春潮拍岸千帆竞,奋楫激流勇者胜。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取名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更改,而且是对农村企业的肯定和助推,也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顺应和把握。烟台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五条措施,突破了所有制形式和经营行业的限制,由过去的社办、队办转成乡办、村办、联户办和户办“四个轮子一齐转”,由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拓展为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至此,我市乡镇企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政策落地,春风化雨。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如同久旱的禾苗,吸吮着改革的甘露、沐浴着开放的春风,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大办乡镇企业的群众运动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很快形成燎原之势。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农产品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农民生产经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放开手脚从事商品生产,推动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加快流动和重新组合,就像打开闸门的渠水,一泻千里。有的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实行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上的协作联合;有的则是运用合同的形式把农户与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搞产销一体化经营。到1985年,全市已有13个乡镇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18个村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牟平县宁海镇、蓬莱县登州镇成为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率先超过亿元的乡镇。从1983年到1988年的5年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947361万元,进入了第一个全面发展的高峰期,实现了乡镇企业的第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远航

改革潮涌,风帆高悬。每一次潮头高涌,都会积蓄起澎湃的创新动能;每一次惊涛拍岸,都会书写出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乡镇企业曾一度在高速运行、快速发展中,出现了盲目布局、重复建设,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能源浪费、良莠不齐等走急走偏的问题,并带来环境污染的加剧、社会矛盾的增加、市场挑战的严峻。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是改革滞后的“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的“综合症”。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用改革去解决。1989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关定向,适时推出“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推进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了调整、巩固、提升的新阶段。烟台市委、市政府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正确处理蹄疾与步稳、发展与整顿、长远与眼前、生态与效益、精细与粗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放缓速度、适度降温,整顿秩序、规范市场,调整结构、缓解矛盾,制定出台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市初步形成汽车配件、新型建材、果蔬食品、海洋化工、新型家电、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六大系列产品。同时,筹措两亿元资金,重点启动扶持效益好、潜力大、市场广的优秀企业,推动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1990年,烟台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七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十条基本经验,引导企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推动企业稳步提高。是年,牟平县宁海镇西关村、新牟村、王家疃村、栖霞县栖霞镇城关村、蓬莱县登州镇长裕村、龙口市诸由观镇西台村等6个村产值突破亿万元大关。牟平县宁海镇在全国乡镇企业“百颗星”评选中名列“全国最佳乡镇”榜首。

调整释放新动能,整顿孕育新优势。1991年,烟台市委、市政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应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增长动力,提出构筑“大高外”的战略布局。所谓“大”,就是规模要大,具有带动辐射能力;所谓“高”,就是科技含量要高,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力;所谓“外”,就是企业产品要出口,能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大高外”三者是互相长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大高外”格局形成之日,便是烟台经济腾飞之时。围绕建设“大高外”,各地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培大、培强、培优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品牌企业。在“大高外”思路的引领下,乡镇企业跨越一个新的台阶,提高一个新的水平。“大高外”成为烟台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

奋楫

潮平两岸阔,扬帆正当时。1992年,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南到北席卷而来。机遇厚爱奋进者,时间属于有心人。农业生产大发展,乡镇企业大跃升。烟台市委、市政府按照对内大开发、对外大开放的发展思路,先后对种植业内部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调整,相继推出了建设“山上烟台”“海上烟台”“畜牧双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培植起粮油、水果、水产、畜牧、蔬菜五大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四个百万亩”农业开发开放区,吸引外商外资合资合作搞开发、谋发展。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莱阳“龙大”“鲁花”“春雪”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介入基地建设,将资金、技术、先进理念等导入农村,打造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一部分专业村、专业镇,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直接投资办厂,演变成乡村企业,形成产加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拉长了产业链,延伸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全市选择50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乡镇作为对外开放的50条“龙”,100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村庄和乡镇企业作为100只“虎”,演绎成烟台乡镇企业的“龙虎工程”。龙腾虎跃,干成了许多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大品牌、大产业,带动乡镇企业走进高天厚土的新境地。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烟台乡镇企业已成为烟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工业领域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这个基础上,1994年,市委、市政府果敢而勇毅地提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依靠科技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由要素主导型转向科技主导型。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多层次的、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人才队伍;显著提升一批骨干企业的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催生蝶变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孕育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名牌产品;深耕厚植一批高新技术密植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生长极。烟台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的历史征程中,重整行装再出发。

破浪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点火器。烟台乡镇企业的改革之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股权制度改革。莱阳等地率先在乡镇企业中推行股份合作制,形成一批股份合作社。两年后,牟平新潮实业作为山东省乡镇企业第一支股票在上政所上市。接下来,南山实业、龙喜股份、绍宇汽车、三元萤石、新牟钢铁、蓬泰股份六支股票在地方产权交易中挂牌交易。至此,烟台乡镇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

第二步是产股制度改革。彻底解决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政企不分、管理不严的问题。改革有阵痛,不改会长痛。党的十六大以后,市委、市政府对标上面要求,对第一次改革改制不彻底、运作机制不规范的问题,主动靠前指挥、具体指导,提出“二次改制”。“二次改制”的范围之广、措施之硬、力度之强实属空前,为企业改组改革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步是催生民营企业脱颖而出。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民营企业的茁壮成长深耕沃土,厚植优势。从1998年到2007年,烟台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若干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把民营经济提高到“强市、富民、兴业、固本”的战略高度,推动民营经济拔节起势。蕴藏在农民中的能量一旦爆发出来,就将奔涌出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中,乘势而上创伟业,接续奋斗谱新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乡镇企业是中国的特色,是改革的硕果,伴随着我们走过半个多世纪。虽然这个辉煌的名字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曾经的“胶东模式”,曾经的“半壁江山”,曾经的“大高外”“龙虎工程”“二次创业”“二次改制”等亮点、思路、业绩仍然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辉映着农业农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