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变增量 寸土生寸金

我市下好土地要素保障“先手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

2024年06月26日

昨天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作为关乎民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好土地要素保障“先手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是奋进万亿新征程的烟台的必答题。

作为狭长的带状组团城市,空间制约始终是烟台无从回避的短板。如何让“寸土”生“寸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缺一不可。

近年来,烟台持续向低效土地“亮剑”,做足存量用地“文章”。以高品质规划为“指挥棒”,以便捷服务为“加速器”,持续将空间“存量”变为“增量”,推动土地“含金量”节节攀升。

供地“不断档”

大项目建设“不停滞”

走进山东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多个药企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入场装修,目之所及,满是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场景。作为烟台首个按照模拟审批新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的项目,园区从土地挂牌到“四证齐发”,仅历时12个工作日。

截至去年末,园区已实现86栋单体、90万平方米建筑全部封顶,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成投用,目前已签约项目40个,落地注册企业92家,千亿级体量的生物医药产业正“马力全开”。

“生命岛”梦想照进现实,背后是土地供应、审批、规划的协同发力。立足对上争取和“进盘子”项目跟进保障的提质增效,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一步规范土地征收、组卷报批等关键环节的流程和标准,合理确定土地指标的市级统筹力度,优先保障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及市委、市政府明确支持项目,推动土地要素配置规范精准化、集约规模化。

用足用好用活“承诺制”,对符合保障要求的重点项目用地,坚持“应保尽保、应调尽调、应供尽供”,全力做好规划调整、指标供给的对上争取和对下服务工作,满足项目的发展和建设需求。指派技术骨干靠上跟进服务,加速难题破解,全力确保项目供地“不断档”、建设“不停滞”。

5月29日,海阳航空航天产业再传喜讯,海上火箭发射实现十一连捷,累计将61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率100%。从2020年4月开工建设的东方航天港,承载的正是一条心潮澎湃的逐梦苍穹之路。“星上天、船下水、箭落地”,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离不开土地要素的强力支撑。

“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正是烟台土地供应的新常态。以真实有效的项目开工作为要素保障依据,力争实现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烟台中电智谷、潍柴新能源动力科技产业园、莱阳国药医药产业园、潍柴弗迪电芯生产基地等省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得以保障,更多优质项目也有条不紊地纳入国家、省级“大盘子”。

有产能更有“烟火气”

“撂荒地”华丽嬗变

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利用、更高质量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去年获批实施的《烟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显示,至2035年,烟台新增可建设用地规模仅有270.8平方公里,向沉睡的处女地要产能、要效率,加速冲上城市更新的快车道,已然迫在眉睫。

华灯初上的吾悦广场,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旋转木马、碰碰车等游乐设施,不时爆发出孩童天真烂漫的欢笑;沿街商家忙着出餐的店员和行色匆匆的外卖小哥,默契地完成一次次接力;正在直播的探店主播们,不遗余力地对着镜头推介美食……

作为2023年中心区开业的首家大型商业综合体,从“撂荒多年”多年、门庭冷落的城市边缘地带到人气旺盛的消费地标,腾笼换鸟背后,是项目用地办理、规划方案设计及审查等多个环节的“全链条”服务。

1995年开张的三站市场,曾是近30年来烟台人采购生活物资、节假日休闲消费的必经之所,与其一街之隔的原三站鸿泰装饰材料市场地块,因各类历史原因征收后长期闲置,新区未得到有效开发。2021年3月,三站新区项目地块成功摘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换位思考,派驻专员点对点跟踪服务,下沉一线直面企业痛点堵点,克服诸多困难,最终令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并提前1个月交付投用。商圈开业时,不但赶上了暑期消费季“尾巴”,更在国庆中秋黄金周、跨年夜等关键节点,实现了市民消费、商圈盈利、人气聚拢的“多赢”。海上世界、夹河·幸福新城之间一度空白的“衔接段”,土地价值和开发潜力也因商圈落户而攀升。

让每一寸土地都“物尽其用”,贯穿了商圈从无到有的全周期。着眼于地块周边有多个居民区及市场,商户沿街分布,空间较为逼仄,夜间露天就餐较多等现状,规划部门尊重周边交通状况及居民生活习惯,将车辆进出口设在交通更为便利的芝罘屯路,将综合体东侧“留白”为露天广场,既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公共空间,也为广场增设夜市预留了场地。盛夏来临后,广场已布置近百个夜市摊位,有效引流周边露天餐饮消费者,“夜经济”越搞越火。

“撂荒地”变身“打卡地”,正是烟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缩影。记者了解到,着眼土地储备与利用高质量发展,烟台将合理控制各区市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引导有限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向开发利用效率较高的重点地区集中。至2035年末,烟台将挖潜盘活闲置用地86.49平方公里,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43.25平方公里,让批而未用、闲置土地活起来,更“火起来”。

“硬指标”规范“拿地”

年限更灵活成本更低

创新土地审批模式、加快审批速度是项目快速推进的前提。连年来,烟台市自然资源部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多项创新举措纳入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并在全省范围推广。尤其是应运而生的“标准地”,让建设用地带着“标准化”指标出让。企业在竞得土地使用权后通过“标准地”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可尽快取得施工许可,以最短时间建设、竣工、验收、达产,为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筛选建立了严明标准,更从根本上解决了“圈而不建”的土地闲置问题。

自2020年《关于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方案》出台以来,烟台在“四园两区”及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内率先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并探索向其他投资项目延伸推广,2021年起,全市重点区域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方式出让。截至目前,烟台13个区市均出台了“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2023年,全市共出让标准地176宗,总面积1280.38公顷,总面积全省排名第一;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又出让标准地81宗,总面积达267.91公顷。

作为我市首例“新型产业(M0)+标准地”,位于黄渤海新区国际招商产业园内的宏远海洋装备地块,成交面积为53亩,成交价格为1794万元。若按正常传统供地模式,企业拿地成本预估为2800多万元,“新型产业(M0)+标准地”供管模式为企业节省拿地成本1000多万元。项目涉及领域主要为海洋装备研发制造、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制造等方面,将强力推动黄渤海新区专业装备生产领域快速发展。

“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实施标准地供应,从土地摘牌到签订出让合同,极大地节约了时间、经济和人力成本,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烟台速度’。”项目负责人表示。

立足进一步服务实体、减负增能,烟台正积极推动建设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政策实施。在供应工业及公共服务等国有建设用地时,科学确定土地使用年限,减少一次性缴纳的出让金总额。有效降低企业前期用地成本,使有限的资金能更多地用于生产经营,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弹性年期出让方式供地10宗,面积115.67亩,为企业节约资金827.92万元,土地周转效率显著提升,为企业“丰俭由人”确定规模和发展空间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决策前提。

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窦传楠 姜楠楠 杜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