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职业教育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06月26日

柳晓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拥有大量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使职业教育尽快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市职教系统坚持产教同频共振、多元融合发展,市、县、校同心同向,职业教育持续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在全市整体连续两年入选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的基础上,黄渤海新区又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县(市、区)。在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为唯一地市代表作职业教育典型发言。我市《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赋能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优秀案例。

但是,据我市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职业院校及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一是专业设置“文科多、工科少”。学前教育、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文科专业达到55%,机电、数控技术等工科专业仅占19%。二是专业类型趋同,特色不明显。全市19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大而全”,能够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较少,尤其缺乏化工和海洋等特色类专业。三是新兴急需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不足。如,万华化学、裕龙石化等企业未来5年对化工类人才需求将达到1.56万人,而我市目前没有专门的化工类职业学校相匹配。四是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如,计算机应用、幼儿保育、会计事务等专业开设的学校达到10所以上,导致资金、设备、师资等投入过于分散。五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全市职业学校现有专业教师2185人,在校学生43184人,师生比达到20:1,与教育部倡导的18:1有一定差距,专业教师缺口严重。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又可以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我市已站在万亿城市的新起点,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发起冲击,职业教育应根据这一新形势、新特点、新需要,以满足群众期待、培养技能人才、助推城市发展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从办学体系到运行机制的“全要素”创新,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能力上“大有作为”。

(一)创新确立培养新目标。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创新驱动,这是其与传统生产力的关键区别。创新不仅体现在产业与产品上,科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创新力量的根本源泉。当下,主要的生产技术已不再是机械性操作技能,而是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具有前沿性、引领性的高新科技。技术“本质”的演进必将引起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质和质量标准的变化,这意味着亟须重新确立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及培养目标。创新能力是服务新质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素养,只有确立了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职业教育才能开启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进程。

(二)创新优化办学新模式。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尤其要强化对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多样化、共享式、开放型的有效实现方式。夯实职业学校发展基础。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升级计划,逐步、分级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规范化、示范性条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三)创新培育专业新特色。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加强生态化专业群结构与体系建设,增设反映新质生产力内涵、体现新技术、新知识内容的专业方向和微专业。当前重点是坚持以城市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市“9+N”产业、16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加强绿色化工、海洋工程、生物制药、汽车工程、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核电工程、高端制造等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家政、影视、文旅、体育、电子竞技等特色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动态调整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四)创新专业设置新制度。专业设置要力求与烟台市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诉求一致。新增设的专业必须对我市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论证分析,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制定比较完善的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地严密组织实施。要建立科学的专业评估体系,制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方向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和优化专业布局发展。主管部门应定期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拿出评估分析报告,为学校专业优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五)创新内涵发展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在协同办学上发挥教职员工、兼职教师、学生校友等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在教学手段升级、教学资源整合上体现数字技术场景应用与学习体验价值,在学生培养、项目承接、产学研服务中形成“新耦合、新协同”的新型关系。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以现代化、数字化、特色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物质性实境教学”与“非物质性生产教学”混合式教学载体与运行机制建设。

(六)创新优化教学新方法。推进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智能教师”“智能教材”“智能教法”“新三教”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数字场景应用效能和数字绩效管理效果。强化教师团队人工智能技术素养,用活“机器人教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元角色的能力。加强智能、多样、可视、动态、形象的“云活页”教材和多功能的“电子学材”建设,形成新教材与新学材共存互补的新形态。采取混合式、交互式、社交式等多种“教与学”融合模式,丰富“人岗合一”的职场体验实境教学、多师同堂等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七)创新管理运行新机制。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内涵要素,优化产教融合内生动力机制。深化学校与二级院系、专业运行的管理模式改革,增强二级院系、专业群的“办学职能”。构建专业群“大部制”运行机制,强化核心专业“群主”的协调、引导、统筹作用,建立互动、互补、协同的专业融合关系,创新“进化型”专业群自组织团队建设模式。建立自我、同行、他方的共生评价系统,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和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等制度。

(八)创新教师队伍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传授不同,它需要身体力行的“导师式”指导。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或不会开展科研创新工作,那么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创新能力的“显示器”,必须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将科研视作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常规工作,构建重视科研的制度与文化;同时通过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扎实开展科研能力培训,精心组织课题申报与研究,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等途径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