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孙为刚
我的书柜里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32开本,206个页码,书名是《我在人民日报四十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作者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
整本书的装帧设计朴素典雅,褐黄色封面,书眉部是作者手书的书名,封面主体叠印着作者手稿影印件。翻开扉页,左下角竖写着“李庄 一九九○年五月”。书里还夹着一张1寸的黑白照片。
每当看到作者的题签和这张1寸的黑白照片,3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便如暗房里慢慢显影的图片,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1988年,是我从事记者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一年到头马不停蹄地采访、写作,手头积累了二三十万字的新闻作品,有领导和同事鼓励我出一本集子。恭敬不如从命。人民日报出版社答应出版,书名就叫《冲出涡流》。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按惯例书籍要有序言,序言的作者最好是知名度高的专家或领导。笔者乃凡夫俗子,自然不能脱俗,迫切希望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给写个序。刚好一位本家叔叔在中央机关工作,就委托他找人给写个序言。
大约两个多月后,本家叔叔告诉我:序言作者找好了,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时任国家出版署顾问的李庄。
李庄,就是那位《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我国新闻界著名记者,写下许多载入史册的名篇佳作的著名记者?就是那个被《人民日报》编辑部上上下下称“老李”、排版车间工人们称“老李头”的《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
刚开始我还有点不敢相信,但几天后我看到那写在稿纸上隽秀的手稿,再看到序言中那中肯的语言和鲜明的观点,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按惯例,为节省序言作者的时间,书稿的作者要提供书籍的基本内容供序言作者参考,我也如此照办,但是,李庄的这篇序言内容与一般的序言内容有较大不同,我提供的基础材料基本没用,除了在开头部分给予作者肯定和鼓励之外,李庄所写序言的主要篇幅阐述了一个观点——“小报”不小。
我的第一本通讯集——《冲出涡流》出版后,反响还不错。我便许下一个心愿,有时间一定登门拜访,当面感谢这位给年轻的地方“小报”记者写序的老前辈。
1990年5月,我去北京出差,决定登门拜访李庄,当面表达谢忱。本家叔叔给了我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李庄家的地址——煤渣胡同的人民日报宿舍。
揣着这张纸条,我一路打听,走进了王府井大街,走进了煤渣胡同的《人民日报》宿舍楼,走进了李庄的家。
李庄的家在二楼西户,我敲了敲门,门开了,一位身材高挑、头发灰白、面庞清癯、和蔼可亲的老人出现在门口。可能是事先打过电话,老人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孙为刚同志吧,欢迎!欢迎!”我想,这一定就是老前辈李庄了。
进门后,李庄先领着我参观了一下他的家。这是一户那个年代流行的宿舍样式,一条小走廊两旁分布着几个房间,清洁的水泥地面,几乎没有特意的装修,只是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家多了一两个房间而已,与我想象中的“正部级”领导的住宅似乎有些距离。
落座后,家里的保姆给我们沏了茶。李庄的老伴赵阿姨也是一位老报人,我们面对面坐下来,谈工作,拉家常。作为新闻界的老前辈,我对李庄仰慕已久,李庄通过我的书稿也对我的情况有所了解。虽然我们之间有着30多岁的年龄差,但是,可能因为是同行,共同的语言使我们之间几乎没有陌生感,一坐下便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攀谈起来。
话题是从序言说起的。李庄告诉我,他的这篇序言主要是谈了一个观点,“小报”不小。他深情地回顾了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办报的情形。他特别谈到,所谓“大报”不要瞧不起“小报”,“小报”也不要妄自菲薄;“大报”有“大报”的优势,“小报”有“小报”的长处,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喉舌的责任。他热情地鼓励我:“你还年轻,要充分利用地方报熟悉当地生活的优势,多跑基层,多写些反映时代的好文章……”
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不再忍心叨扰,我起身告辞,并邀请二老有时间去胶东去烟台走一走、看一看。
临别时,李庄说:“你稍等一下,我最近刚出了一本新书——《我在人民日报四十年》,里面就收录了我给你写的《冲出涡流》的序言,我重新加了个标题,叫做《“小报”不小》,送你一本。”
他坐到书桌前,郑重地在扉页上签名落款,又从一个纸袋里找出一张一寸的黑白照片,夹在书中,说:“做个纪念吧!”
照片虽小,书也很薄,当我双手接过这本寄托着老前辈殷切期望的新书时,却感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
1998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又出版了李庄的新著《晚耕集》,《“小报”不小》又被收入其中。
2006年3月的一天,我从新闻中看到一则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新闻宣传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3月3日15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遗体送别仪式于2006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10时30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上千人为他送行。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播放的不是通常的哀乐,而是李庄生前最喜欢的乐曲《在太行山上》……
我又从书柜里找出李庄签名题赠的那本书,注视着那张1寸的黑白照片,老前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