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渔号》受邀亮相北京

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中重获新生

2024年06月30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姬生家)6月22日至23日,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市通州区、西城区宣传部门和文旅局共同发起的“继古开今 南北对话——第五届大运河非遗传承发展系列推广活动”在北京举办,长岛国家级非遗项目《长岛渔号》作为山东省唯一一项受邀参加推广活动的非遗项目亮相现场。

源于长岛砣矶岛的《长岛渔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多达300余艘,系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船,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为集中号令、便于指挥,《长岛渔号》作为风帆时代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应运而生,在民国期间达到鼎盛,渔号从渤海喊到黄海,直至朝鲜半岛。

2008年6月,《长岛渔号》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长岛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岛渔号》体现着黄渤海地区海洋文化的特性,是海岛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造的杰出民间艺术,具有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真实地反映了海岛渔民劳动状况和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为进一步推动对《长岛渔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深度开发长岛渔号文化旅游价值,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立足海岛实际情况,将“两创”理论融入《长岛渔号》的保护发掘工作,通过“政企联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2018年,长岛文旅部门与烟台渔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决定以《长岛渔号》为素材,打造“记忆中的渔家号子”实景演出,节目完整地展现了渔民从准备出海到在船上劳作再到丰收归来的各个场景,通过再现渔民劳作的全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岛渔号》、体验渔家文化,同时也通过实景演出的表演形式使《长岛渔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成为长岛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

经过实践与发展,长岛探索和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符合当地实际的《长岛渔号》保护传承体系,凸显了《长岛渔号》保护传承的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记忆中的渔家号子”实景演出,拉动了长岛的旅游业及酒店、渔家乐业户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