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70户人家的福山区张格庄镇文家村,坚持党建引领,开启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新实践——

农文旅融合,拓出小村发展新空间

2024年07月03日

初夏的一场雨后,福山区张格庄镇文家村一片郁郁葱葱。通往福山区“三同”党性教育基地的村道,路面平整如新,路边绿意盎然,一车车满载着中学生的旅游大巴穿行而过,开启了红色教育的研学之旅。

“过去上山下坡,只有一条条泥土路。”文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袁国权告诉记者,如今大巴可以直接开进村,一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研学、培训、采摘、民宿、农家乐……风景如画、基础设施良好的文家村,正在开拓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坚持党建引领

开启乡村振兴新实践

只有170户人家的文家村,可耕地只有780亩,山岚薄地却多达2000多亩。过去,这个村是典型的无特色资源、无集体收入、无主导产业的“三无村”。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集体产业?如何凝聚民心、集聚民智,快速改变落后局面?从2007年4月开始,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首先着手解决班子软弱涣散、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指导等各种形式,提升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思想、觉悟和水平,将党的组织优势作为发展胜势,积极落实村级“一揽子”执行责任,党员干部带头谋发展,一举激活了土地、资金等要素。

落户本村的福山区“三同”党性教育基地,是一处集便民服务、参观展览、学习培训、党性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党建服务与文化展示平台。村里借助其便民综合服务、党员教育管理、旅游文化宣传、库区民俗展示和集体经济发展等功能,在区、镇两级党委的支持下,与邻村联合组建党支部领办“三同”果蔬专业合作社,打造出“合作社+社会组织+农户+退役军人”特色发展联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开创新模式,仅此一项,集体年增加收益9万多元。

培强集体力量

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零起步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了小村的公共承载功能。”袁国权告诉记者,文家村依山背水是个典型的丘陵村,过去山上、村内都是沙土路;由于村里的扬水站年久失修,果树和庄稼全都靠天吃饭。

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村里争取资金500余万元建设环村公路网,上山道路硬化5000米,在公路两侧种植松树、银杏、木槿等,进村路已形成漂亮的景观带。争取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30亩,翻修改建了村里的大扬水站站房,从电路到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整修改造供水渠道和管路1000多米,干涸多年的山上终于重新有了一渠清水。

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投资50余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系统,铺设污水管网3000多米,解决了污水横流问题。探索形成了“户定点投放、村收集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合理布局垃圾桶20个,配备专门保洁人员,实现环境清洁常态化。目前,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生活污水治理已达标,电代煤普及率达80%。2022年,村里又筹资6万元高质量铺设了200米亮化、绿化、硬化进村设施。

“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始终如一培强壮大村集体力量。”袁国权说,在坚强有力的党建引领下,文家村获得了从上级到群众的一致支持。新建的一系列硬件设施,优化提升了村庄的软硬实力。2017年文家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农文旅融合

开拓小村发展新空间

“坚持党建引领,文家村已快步走上了从单纯农业到农文旅融合发展、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发展的强村之路。”张格庄镇党委副书记刘晓艺说,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文家村持续推动村容村貌改造,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墙两侧按照徽派建筑风格,错落有致地规划,邀请本村、本地的“文化人”撰稿、绘画,打造成了独具文家特色的文化长廊。全面提升了小村整体风貌和文化氛围。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里先后高标准建成大樱桃、蔬菜等暖棚8个,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为了发展旅游业,新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的烟台市双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首批社员就达30多人。他们将村北的一处老旧集体大院加以翻新改造,翻建新房屋近800平方米,将新建的1200多平方米文化大院、两个垂钓乐园(每个5—6亩水域)、一处由20多亩荒山改造而成的“桃花岛露营地”……捆绑包装成一个可承接餐饮、住宿、垂钓、露营、乡村音乐节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旅游集散中心。

袁国权说,下一步,文家村将推动全村产业升级和新型经营主体培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党建为统领,推动农文旅横向融合、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拓展新空间。”

(权立通 黄歆 王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