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教师孙翠平扎根乡村——

28年一首歌,传递美育力量

返乡任教 为孩子打开美的天窗

2024年07月08日

日历翻回到1996年7月。

“我要回家乡,为故乡的孩子打开美的天窗。”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孙翠平毅然回到当年相对贫困落后的桃村,成为桃村中心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从此与乡村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学校,孙翠平接到了第一个任务:指导学校合唱团和舞蹈团排练。她声乐指导、编排创意一肩挑,还要经常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有的老师劝她“不要自找麻烦”,带合唱团、舞蹈团见效太慢。她觉得自己累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们能在歌唱中、舞蹈中感受到美,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那就足够了。

由于孩子们的基础较差,排练付出了比城里孩子多得多的努力。数不清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经过了多少次斗转星移,即便是刚做完手术,她也忍着疼痛坚持领着孩子们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她执排的舞台剧《满江红》获烟台市一等奖,戏曲舞蹈《中华国粹代代传》获栖霞市一等奖,还有多个作品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收录,广受好评。

潜心教学

发现每一个“冼星海”

有人说,音乐课就是带着孩子们玩。孙翠平却不这样想,她主动承担音乐教研课,从不把音乐课当作“耍耍课”,教案、课件都准备得一丝不苟。她说,万一学生中有“冼星海”“贝多芬”呢。

孙翠平自学了京剧,首次提出将京剧引进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一种精神,播下一颗美的种子,让每个孩子在体验中提升审美能力,将国粹发扬光大。

她的音乐课,课堂设计新颖,课件制作精致。她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审美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她跟学生结为“合作伙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多年的探索,她逐渐形成了“婉约、灵动、和谐”的教学特色,形成了“以境悦声,以情感人”的教学风格。2021年,她撰写的《试论情感教育在中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的应用》在《中国教师》期刊发表。

热心公益

把爱与美传向四方

2015年暑假,孙翠平一行4人到云南诺邓村支教。

诺邓村地处云南省偏远山区,自然环境优美,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衣着破旧,脸上却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种纯朴和善良深深地触动了我。”孙翠平说。

一次,班里一个女孩没来上课,孙翠平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找到学生家。女孩与父亲相依为命,穷得家徒四壁,阳光从屋顶漏射进来,更显破败。孩子父亲说,为了贴补家用,小女孩白天要去采山货,这才耽误去学校。孙翠平内心难以平静,掏出2000元钱硬塞到这对父女手里。

2016年,孙翠平成为爱心使者志愿服务队成员;2019年,她被评为烟台市公益学雷锋“最美志愿者”……自2019年以来,孙翠平累计为20户困难家庭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价值超过2万元。

孙翠平还曾有过捐献器官的想法,但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虽然深受疾病困扰,她依然冲在教学一线。丈夫和同事都劝她不要太拼了,她却说:“谁不知道生命宝贵,可是为了我所深爱的工作,一切都值得。”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们树立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榜样。

28年的教学生涯,让她疏忽了对家庭的照顾。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丈夫转业到地方,陪着她排练、参加公益活动。丈夫转业时,有机会将她调到市里,她却说:“孩子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28年来,孙翠平在桃村中心小学默默付出。她说,是学校培养了她,也成就了她。“我只是普通乡村教师中的一员,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孙翠平说,有太多的乡村老师如夜空里的星星,不事张扬却散发着坚定的光芒,指引学生们前行的路。她希望自己和其他的乡村教师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和乡村的未来继续坚守下去。她希望自己能一直站在音乐的讲台上,让孩子们“快乐体验、快乐成长、快乐起飞”,努力让乡镇孩子与城区孩子站在音乐的同一起跑线上。

YMG全媒体记者 赵伟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