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探索儿童康复融合多样化发展,高标准提升儿童康复成效——

让折翼天使展翅翱翔

2024年08月09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王瑶 摄影报道)8月7日上午,烟台市新正元儿童医院多媒体教室里热闹非凡,7个3~6岁的孩子排排坐,跟着老师学习怎样上厕所。“谁知道想上厕所的时候应该怎么说呀?”“应该说我想上厕所。”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老师教给孩子们想上厕所时要向大人求助,要冲厕所,上完厕所要洗手等技能。

“这些孩子都是孤独症和大脑发育迟缓的孩子,在3~6岁干预黄金期及时干预,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以便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烟台市新正元儿童医院院长马银凤说。

郑娣就是及时进行干预的受益者,她的儿子小季(化名)是一名孤独症儿童,在3岁8个月时表现出乱跑乱跳、无法安静、情绪难以自控等症状,经过评估确诊后第一时间来到新正元进行康复训练,在有针对性地训练3年后,小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现在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很多,也能保持安静了,200块的拼图,他能坐住1个小时拼完,吃完饭也知道收拾碗筷,帮忙做家务。”郑娣说,“当我知道孩子进了转衔班后真的喜极而泣,这意味着他离正常的学校生活又进了一步,今年下半年,我打算让孩子尝试半天学校半天医院的模式,继续康复训练。”

长期进行康复训练费用如何解决?烟台市对儿童康复有相应支持政策。“我市对17岁及以下残疾儿童实行定点康复、限额管理、全额保障,每人每年医保定额保障近4万元、康复训练补助最高3万元,实现‘应服尽服、应救尽救’,免费康复服务。”烟台市残联康复部主任王耀第说。

“我们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只要是项目内的都不需要自己承担费用,所以我们这3年来几乎没花一分钱,国家为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郑娣说。

除了政策支持,烟台市各级残联还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发挥“志愿者之家”等志愿平台的作用,吸引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参与助残活动,仅芝罘区今年以来就在12个街道89个社区开展活动135场次,为康复机构捐赠康复设施设备、学习文具、生活用品等共计30余万元。

在儿童康复方面,烟台市针对不同类别儿童康复需求,整合公立和民营资源,构建“医疗+康复+教育”服务体系。在康教融合方面,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在医康融合方面,由儿科医生、康复治疗师、中医师等组成的协作团队,精准评估,制定医疗康复计划,共同为儿童提供综合医疗服务。在医康教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方面,依托先进设备、专业特教队伍在调节儿童核心障碍,促进大脑发育、功能康复治疗和教育康复方面提供综合服务。

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家长往往放弃了工作,并饱受压力,他们也同样需要关心和爱护。芝罘区残联依托新正元儿童医院,合力为陪读家长们搭建互助交流平台——“康乃馨之家”,大家共同学习编篮、编筐、勾花等职业技能,通过爱心超市、义卖等形式获得经济收入,补贴家用,这里还有专业的家庭康复指导、精神疗愈、爱心助力等各类支持性服务,让家长们获得内心的力量。

“我就是在‘康乃馨之家’担任志愿岗,一方面可以陪伴孩子,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赚点钱补贴生活。”郑娣说。

“我市共有59家康复机构,涵盖视力、听力、孤独症等全类别服务项目,年服务能力达4000余名残疾儿童,截至目前,全市有康复需求的2800余名儿童已实现全覆盖服务。”王耀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