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2024年08月09日

张铁鹰

文友林海转了一篇关于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网文,阅后,虽然觉得其“毫无新意”,可其中所引的“旗亭画壁”故事,让我想起了《旧唐书·文苑传》中对王昌龄的评语:“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王昌龄“屡见贬斥”中的第一次,是“迁江宁丞”。润州(今江苏镇江)距江宁不远,有一天,被贬为江宁县尉的王昌龄陪辛渐到润州游玩,其间登上了著名的芙蓉楼。二人分手时,面对即将登船回洛阳的好友,王昌龄写诗相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一片冰心在玉壶”,显然是王昌龄在向人表白自己,初心不改。“冰心”和“玉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冰心”,指内心的纯洁;“玉壶”,一说为玉做的壶,晶莹明亮,比喻品行高洁。西晋陆机所写的《汉高祖功臣颂》中的“心若怀冰”,即是比喻心地纯洁;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为人高洁的品格。另有解释说,“玉壶”并非实体,指的是道教中的自然无为之心。不管哪种解释,总之,“冰心”和“玉壶”相结合,便成了展示表里如一、晶莹澄澈、一尘不染的意象。

送别好友时,正遭贬谪的王昌龄,并未表现出怨天尤人之态,也没有儿女情长,更未在诗中作寻常祝福寄语,而是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既光明磊落、坚守清廉,也蔑视谤议、我行我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不护细行”,既是王昌龄为人处世的风格,也是其清高人品和廉洁政德的底色。王昌龄堪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楷模。虽然对于其为何被贬江宁县尉,史无详载,但“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汉·李固《遗黄琼书》),冰清玉洁,似乎也预示了王昌龄的仕途艰难。

唐人很喜欢用“冰壶”比喻为官廉洁。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贤相姚崇,就在《冰壶诫》中说,“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嗟尔在位,禄厚官尊,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似乎是受宰相姚崇的影响,唐朝诗人们创作了一系列以冰壶为主题的廉政诗,甚至“冰壶”还被引为科举命题。大诗人王维参加科举,就凭一首《赋得清如玉壶冰》一举夺得状元,其诗中道:“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曾任清漳(治所在今河北肥乡县东)县令的李聿,是李白的侄辈。李白在《赠清漳明府侄聿》一诗中,也用白玉壶中清澈见底的水,喻李聿为政清明、为人高洁:“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过客览行谣,因之诵德声。”

王昌龄被后世称为“王龙标”,这是因为他还曾遭贬为龙标县尉。与“迁江宁丞”一样,这次贬谪的具体原因,我们迄今依然无法从史料中得知。公元748年,李白听闻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县尉,立即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好友的同情和关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被贬的龙标(今湖南洪江),与夜郎同属武陵山区,所以李白隔空大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历史就这么巧合,在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十年后,也就是公元758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叛军而被判长流夜郎,果真是“随君直到夜郎西”。

而王昌龄也终于为自己的冰心玉壶付出了生命代价。“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以刀火之际,归乡里”,途经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唐才子传·王昌龄》)。一位“不护细行”的英雄,一位“屡见贬斥”的诗人,就这样倒在了乱世的刀光剑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