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推行“文明微行动”打造移风易俗新样板

文明“微”风拂城乡

2024年08月15日

定期开展移风易俗特色宣讲,把讲台搬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启用“美德夕阳食堂”,让困难老人吃上免费餐……招远市以“文明微行动”创新乡村治理新机制,推行“文明微宣讲”“文明微服务”培育工程,激发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活力,推深做实移风易俗的“塑形铸魂”篇章。

移风易俗新导向:

“文明微宣讲”烹制“文明茶”

“新时代、新气象,移风易俗树榜样;大操大办要制止,红白喜事不铺张……”日前,在省级精神文明村招远市夏甸镇泥湾子村农家院,一场倡树文明新风的小戏正在上演,30多名村民聚在一起共话文明乡风。

“以前每到这个时候,都是请我吃喜酒、谢师宴的,现在大家都不请了,一下子轻松好多,早该树立这样的文明新风了。”村民刘香芬说。今年年初,泥湾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学林在村里成立烟台市道德模范“王学林工作室”,围绕邻里和谐、厉行节约、环境卫生、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内容,利用群众农闲纳凉娱乐的时机,将宣讲搬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广场集市等场所,打开“话匣子”,为村民烹制“文明茶”。

夏甸镇泥湾子村因地制宜用好各类场所、激活各种资源,以“圆桌会”为“大碗茶”,定期开展移风易俗特色宣讲活动,做出便利群众的“窗口茶”“聚心茶”,目前共推出“草坪宣讲”“马扎说事”“农闲讲坛”“田埂围聊”“大棚送宣讲”等一批基层宣讲品牌,形成立体互动化宣讲矩阵,推动移风易俗理论“燎原式”传播。

村民来“捧场”,多半还要“名嘴”来宣讲。本土宣讲员逄万松用乡言俚语讲述文明故事,让现场村民通过“土言土语”记住了婚俗改革、美德信用、家规家训等内容。

泥湾子村着力挑选理论素养高、经验丰富的“宣讲名嘴”,重点选拔一批以古稀年龄的党员干部、“五老”人员为主的“草根民星”,共录制3分钟微音频49期,每月逢五、逢七搭建广播空中课堂进行“乡村云播报”,让移风易俗逐渐成为群众自觉行动。

移风易俗新路径:

“文明微服务”温暖困难老人

“开饭啦,尝尝红烧肉味道怎么样!”在蚕庄镇西沟村,“美德夕阳食堂”又开灶了,香气四溢,还不到饭点就已聚集了10多位村民,其中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村民带着孙子,边吃边聊天,志愿者们还把饭菜打包,送到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以及高龄老人家里。

“美德夕阳食堂”正式启用后,有13位困难独居老人在食堂用餐,年龄最长者已89岁,政府补贴10元后,老人每天缴纳1元钱即可在食堂吃到两餐,并可提前一天制定自己的“微心愿”菜单。村党支部书记刘殿君作为“美德夕阳食堂”的堂长,针对困境老人设立慈善救助资金,让老人吃上免费餐。

一口热乎饭成为全国文明镇招远市蚕庄镇孝德文化“宣传橱窗”。以“美德夕阳食堂”为平台,更多的文艺演出、公益活动、政策宣讲也走进了村庄,推出“做您一天的儿女”等一系列以“孝”字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项目,“美德夕阳食堂”成为集就餐、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温馨家园,成为乡风文明“微型展示区”。

“不攀嫁妆不攀住,省下钱来搞投入;不求神仙不拜佛,日子越过越红火。”这首流传在山子后村的民谣充分反映了招远村民婚丧观念的新变化。

今年,省级文明村招远市大秦家街道山子后村组建了一支由书法剪纸爱好者、喜饽饽创业人、艺术葫芦非遗项目传承人组成的“文明婚俗轻骑兵”,推出书画、剪纸、五谷、福禄系列定制礼品,并免费提供电子礼炮。大秦家街道创新移风易俗方法路径,推行结婚栽喜树、集体婚礼、旅行结婚、送科技嫁妆等纪念方式,农村办红事节约资金达30多万元,推进了婚俗改革工作落地见效。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通讯员 苏梦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