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系统实施“六大行动”,打造慈善生态新格局——

培塑“品重烟台·慈善之城”

2024年08月19日

全市社区基金已由2022年的15支发展到现在的336支,开展纾困扶弱、便民利民、环境优化、文体活动等多类项目140多个、受益群众18万多人次。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王佩丽)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培塑“品重烟台·慈善之城”高品质城市名片为目标,系统实施“六大行动”,全力打造惠民慈善、融合慈善、全民慈善、法治慈善、阳光慈善立体化发展的慈善生态新格局。到2026年底,全市慈善活动力、慈善组织力、慈善发展力、慈善透明力、慈善影响力显著提升,新时代公益慈善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慈善组织稳增行动

慈善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5%以上

慈善组织连接着捐赠者、受益者以及社会各界资源,是慈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意见》提出,实施慈善组织稳增行动,壮大公益慈善力量。慈善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5%以上,慈善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在开展社会组织登记时,对其中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支持其在成立登记时同步登记为慈善组织。注重从现有公益性社会组织中培育孵化,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引导设立联合型、行业性和枢纽型慈善组织。鼓励在条件成熟的行业或单位成立慈善行业分会、设立慈善工作站,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健全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内部自治等相结合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

慈善募捐拓面行动

社会捐赠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

根据《意见》,到2026年底,全市公益慈善捐赠稳步攀升,募捐渠道巩固拓展、常规捐赠、应急捐赠、网络捐赠、新型捐赠等协调均衡发展,社会捐赠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

对此,我市将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爱心一日捐”为代表的全民性、常态化慈善捐赠活动。倡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加“99公益日”、进行慈善项目认领或在慈善组织内设立冠名基金、冠名项目、开展冠名活动。开展便利可及、形式多样的“随手捐”便民捐赠活动。建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慈善应急协调机制,及时有序引导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应急募捐和救助活动。鼓励发展慈善信托,支持社会各界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财产进行委托管理并按意愿开展慈善活动,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设立慈善信托。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微公益”“指尖慈善”等网络募捐方式。

慈善项目提质行动

慈善服务年均服务100万人次以上

为推动公益慈善功能有效发挥,《意见》指出,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充分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慈善资源有效配置,慈善项目拓面提质、下沉基层。开展慈善服务,年均服务100万人次以上。

市民政部门将突出为民服务导向,引导慈善组织围绕政府兜底救助未覆盖的困难群体开发实施慈善救助项目。加快慈善资源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领域倾斜。以慈善信托、慈善基金、慈善项目等为载体,推动慈善力量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建设、公众发展、生态环境美化等重要领域。实施“慈善+”发展模式,引导慈善组织关注养老服务、儿童关爱、残疾人康复等领域,积极链接社会各界通过定向捐赠、项目认领等多种形式设立支持特殊群体的公益慈善项目。

慈善主体赋能行动

探索将参与慈善情况纳入信用记录

眼下,烟台已面向全社会启动“烟台慈善榜”申报工作,实施慈善主体赋能行动,定期褒扬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爱心个人及优秀项目,让“慈行善举受尊重”成为城市导向。推广慈善组织对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荣誉徽标等做法,探索将参与慈善情况纳入信用记录,营造参与慈善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慈善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服务记录、证明出具、激励回馈等制度,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及组织,鼓励广大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参与慈善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到2026年实现志愿服务项目总数达到6万个以上,年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到30小时以上。

社区慈善培育行动

社区慈善基金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

目前,全市社区基金已由2022年的15支发展到现在的336支,开展纾困扶弱、便民利民、环境优化、文体活动等多类项目140多个、受益群众18万多人次,“小基金”撬动“大民生”的作用日益凸显。

根据《意见》,社区慈善基金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具体行动中,强化镇街在社区慈善工作中主导作用,建立“街道统筹、社区运营、专业服务、全民参与”的社区慈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慈善社区”建设,推动公益慈善向基层延伸下沉。着力培育社区慈善主体,加大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力度,有效发挥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积极发展社区志愿服务队伍,鼓励设立社区慈善工作站,广泛凝聚社会慈善资源。鼓励通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或成立社区慈善基金会方式推动社区慈善发展。

崇善文化浸润行动

年均设立慈善地标(空间)10处以上

为营造浓厚的公益慈善氛围,《意见》提出,年均设立慈善地标(空间)10处以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广泛弘扬公益慈善文化。

对此,市民政、市住建、市城管、市文旅等部门将联动合作,加强慈善阵地建设,以慈善场景营建为重点,依托社区(村)、公园、绿道、街区等公共场所,打造慈善元素丰富、慈善氛围浓厚、具有观赏性和参与感的慈善地标(空间)。推动“数字慈善”发展,鼓励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平台,构建慈善供需服务对接平台。秉承近代我市以“广仁堂”“恤养院”等为代表的慈善文化历史禀赋,积极推动慈善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引导慈善融入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