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125万斤桃子还没采收下树,就已经有了买主,“不提前预约根本买不到”——

桃园村的桃子为啥这么“香”?

2024年08月23日

又是一年丰收季,福山区东厅街道桃园村漫山遍野的桃子成熟了。一棵棵桃树枝繁叶茂,一个个红彤彤、香喷喷的桃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桃园里,前来买桃、摘桃的商贩和游客络绎不绝;村路上,卖桃、运桃出村的村民也忙得不亦乐乎。

“桃子还没采收下树,全村125万斤桃子大多数已经提前有了买主。”5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周玉鹏说起村里销售紧俏的桃子,脸上写满了自豪:“不提前预约根本买不到。”

200人的小村子,每年卖桃收入500多万元

“红润饱满、个大果正,看了就让人垂涎欲滴。”

“糖分足,果质脆,口感好,每年我们都买上千斤给职工发福利。”

……

“三月桃花红,六月桃果香。”在桃香四溢的季节里,记者来到满载硕果、再获丰收的桃园,桃树下到处可见喜上眉梢的桃农。

只有180户人家、480多人口的桃园村,由于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口逐年增多,目前村里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

就是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小村子,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下,把本村良好的土壤气候优势、传统的种植管理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口碑效应,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念活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产增收的“致富经”。

近年来,桃园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强基、风貌塑形、文化铸魂”,依托资源禀赋优势,谋划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增强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如今,这个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的桃园村,每年水果产值1200万元,全村仅卖桃一项每年就能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村名里写着乡愁,也散发着“香饽饽”的甜蜜

“500年的桃园村,500年的种桃史。桃——这个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承载着一个村庄的乡愁,也散发着‘香饽饽’一般的甜蜜。”周玉鹏告诉记者,在福山区东厅街道,素有“先有桃园,后有东厅”的民间说法。意思是说,桃园村的历史,比街道驻地的东厅村还早。同样,桃园村的桃树种植历史悠久,桃文化源远流长,从建村初期,便有人零星种植。经过500年代代传承,如今村里的桃子种植面积已达250多亩,品种涵盖油桃、红桃、黄桃、冬桃、水蜜桃等,年产量达125万斤,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山桃乡”。

为了推动传统种植转变为现代产业,2019年桃园村筹资近400万元,打机井2眼,敷设供水管道6000多米;在供电部门的扶持下,筹资100多万元,新上12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一台,架设电线1500米,将甘冽的山泉水直接送进每家每户的桃园。同时,筹集资金将通往桃园的山路进行硬化,实现“园园通水泥路”,为桃子运输出山创造了条件。

在此基础上,村里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百顺果蔬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引进桃新品种十多个,请烟台农科院的专家深入田间对桃农开展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村集体给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承载着一个村庄历史情感的桃子,正从‘乡愁’演变为富民强村的产业。”周玉鹏说,村里六十多岁的潘振柱、周美凤夫妇,目前仅3亩桃园年收入就超过6万元。

农文旅融合发展,留住桃园村的甜蜜记忆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良的自然禀赋和气候条件,加上村集体的强力推动,桃子已成为桃园村引以为傲的地标特产。除了卖桃,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唱活农文旅全面发展的一台戏。

桃花桃树春满园,春风拂来桃花面。每年农历三月,从村北新建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桃园里”北侧的马路开始,灿若云霞的桃花由北向南次第绽放,形成方圆数公里桃花怒放的盛景,美不胜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踏春赏花。

以花为媒,村里把赏桃花、摘樱桃等项目串联起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春赏桃花,夏尝桃子,四季都有桃主题文旅活动。围绕把桃产业链条拉长,桃园人努力提升桃产品附加值,做活农文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大文章。

“村里打算,每年都举办春天‘桃花弄’、夏秋‘蟠桃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桃园品味桃文化。”周玉鹏告诉记者,从2023年开始,村集体拿出资金请专业团队用无人机等现代化拍摄手段,拍摄一年四季的桃园风情、村容村貌、人物表情,留住桃园村的甜蜜记忆。 (权立通 陈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