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连明的往昔趣事

2024年08月23日

曹高芳

前段时间,偶尔在网上看到《小牛犊藏刀救母》的典故,我的心里顿时一阵静默与沉思。万物皆有灵,这个古老的动物亲情传说曾让无数人感动、感慨。而我最早听到这个特别的故事,还是七八岁时。讲这个故事给我听的,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同学,他和我是本家,名为连明。

曹连明在全村的本家族同龄人中辈分最小,每年春节都需要走村串户给长辈磕头拜年。据说邻村有个与连明同辈的,大年初一“投机取巧”,在村里的广播喇叭里给父老乡亲们拜年,但连明没那么“聪明”,总是随着大人出了东家到西家。他在我的发小中年龄稍大,加之“足智多谋”,所以成了小伙伴们公认的“孩子头”与“军师”。

他出身于“文化家庭”,擅长学习。其父亲、姐姐因为有文化,先后长期担任生产小队“体面”的会计职位;其哥哥连登是上世纪70年代全村少有的高中毕业生,连登的三个子女和连明的两个孩子后来全部考入大学,在父老乡亲中传为佳话。那时,课外复习资料非常少。连明偶尔得到了一本数学复习小册子,随即连夜誊抄,次日送还他人后,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上面的内容。1977年恢复招生制度后,小学升初中进行统一考试,他以全校各科总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联中;1979年,又是全村仅有的三位考入高中的学生之一。高中毕业后不久,他开始从事小学教学,坚守教书育人直到今天,大半生没有离开过家乡,但桃李却遍及全球各地。

小时候,小伙伴们都乐意去找他玩耍。一是因为他家前排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树的枝叶交叉盘整形成了一个比较牢靠的“躺椅”,大家常常抢着去爬树。二是因为他的脑子里“有货”。比如,在玩“跳方框”的游戏中,他在短暂的几秒钟里急中生智,编出来6个押韵字,一度为伙伴们效仿;有一次,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小雨,几个伙伴争相跑到树底下避雨,他立即提醒大家:树枝和树叶容易引来雷电,站在树下危险!

他思路开阔。在观看战斗影片《侦察兵》后,有同学评论说,整部电影从开始侦察到最后配合大部队全歼丰城守敌,情节非常精彩与完整。但连明说,这部电影展示的其实仅仅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阶段性小内容,就像在影片的最后,司令员又给侦察参谋郭锐交代了新任务,提示全国尚未解放,部队还要继续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又如,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的开头,有个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其夫人见面拥抱的镜头,引起了观众的一阵“唏嘘”声(中国人在上世纪70年代还难以接受这类场景)。连明当即解释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苏联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不一样嘛!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这“孔明”也有指导“效果不佳”的时候。有一次,连明陪一位同学去代销点买2分钱一支的铅笔,售货员问“要粗的还是要细的”,他马上代同学回答“要粗的”。但他没想到的是,同样价钱的铅笔,粗的比细的短了约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