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常见病预防指南请收好

2024年08月28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通讯员 王朝霞 曾颖雪)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和细菌也开始蠢蠢欲动,使秋季多发疾病进入到新一轮的活跃期。秋季常见的传染病有腹泻、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和水痘等,如何预防这些常见疾病呢?昨日,市疾控中心专家给予了详细解答。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易感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儿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者还会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8℃—39.5℃,出现吐泻症状,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黏液,每天多于3次以上。病程持续3—8天,前3天症状最严重。

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餐前便后洗手,餐具定期消毒。如果发现自己感染了轮状病毒,建议及时隔离并进行观察和治疗,以避免交叉感染。根据易感人群自身的健康情况,专家建议在每年的7—10月份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秋季腹泻的发生。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等。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起病,高热、伴畏寒、寒战、乏力、全身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症状。

预防措施:入秋后气温变化大,要及时增减衣物,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环境。室内要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诊。6月龄以上的易感人群可以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建议每年9—10月底前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效果最好。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易感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婴幼儿及抵抗力较差的成年人。夏秋换季期间,儿童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在3—7天左右。大多数患者在接触病原体后3—5天左右发病,早期症状表现为疲倦、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发热后1—2天在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和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预防措施: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但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也需要及时用肥皂或消毒洗手液洗手,清除手上沾染的病毒,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并定期用开水煮沸消毒;玩具、生活用品等也要定期清洗消毒。手足口病高发季避免带孩子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被传染。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感人群多为1—14岁的孩子、免疫力比较低的成年人,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该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俗称“见面传”。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疹,常伴有瘙痒,持续7—14天左右结痂。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平时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多做一些户外运动,既能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因人而异,一般为4—8周。结核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少数肺结核患者发病前或期间可能出现结节性红斑、关节痛、疱性角膜结膜炎,易被误诊为风湿热。

预防措施:一般在婴幼儿时期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比如卡介苗。通过接种疫苗能够在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另外,结核病可以通过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员较密集的地方。

细菌性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又称“红眼病”,多发于春季和秋季。易感人群主要是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潜伏期在3天左右,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中招。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使用过的毛巾、玩具、水龙头和门把手等方式传播。症状表现为眼红,可以看到眼球表面充血发红,眼睛会有异物感和烧灼感,伴有痒、怕光、流泪等症状。

预防措施:要勤洗手,物品不交叉使用。专人专用脸盆、毛巾、手帕,并经常更换或日晒、煮沸消毒,以消灭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