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友先书法中的家乡情怀

2024年08月30日

于泉城

每天早上与在北京的本家叔叔、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问好已经好多年了。这是因为,于友先与我的父亲于铭钦(于庆先)是五服之里的本家兄弟,我父亲比他大两岁。2009年4月,于友先和夫人到蓬莱,父亲带领我和爱人去看望他。合影时,于友先坚持让我父亲站在中间,他说:“你是老哥啊。”

于友先1937年5月生于蓬莱安香于家,是安香于家东支始祖于瓒第十九世孙。于友先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他的父亲于大申是《烟台日报》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1948年南下到河南省后,先后担任《豫西日报》和《开封日报》的负责人,并担任《河南日报》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后任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体委主任等职。1951年,于友先随母亲从家乡到河南定居。中学时期,于友先品学兼优,加上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和个人努力,1955年高中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66年,他在南开大学读大学和研究生。1966年7月,他在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4年,为照顾卧床不起的母亲和患病的父亲,于友先调入河南人民出版社工作,从普通编辑一直到社长兼总编辑、党组书记。1984年,他出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河南省教委主任,直至1987年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从1990年起,他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93年至2000年先后担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兼国家版权局局长)和党组副书记、书记,在中共十五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从2003年开始,担任过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又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位置上工作了十年之久,并兼任南开大学和中国印刷学院的教授。

7月25日早上,像往常一样,我们相互问好。过了几分钟,于友先发来一张竖幅的行书书法图片,上面写着:浩然正气。他给我语音留言:“泉城,将我的书法发给《丹崖文学》吧。”

说心里话,作为省部级领导向区县级的蓬莱《丹崖文学》投稿,我既感到意外,又感觉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于友先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在全国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还是有影响力的,在中央及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应该不成问题,但他却将这幅书法作品投到区县级的文学微刊《丹崖文学》,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之所以感觉在情理之中,那就是我感觉到于友先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无论在河南还是在北京工作,他一直心系家乡。担任河南省副省长期间,他分管文教卫生工作,曾带领河南计划生育考察团到蓬莱参观考察;担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期间,他到烟台参加《烟台日报》成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顺便回家乡参观,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2005年、2009年和2017年,他又多次回到家乡,在蓬莱阁下留影,到安香于家参观,到蓬莱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和高校调研。近二十年来,我多次到北京去拜访他,他问的最多的是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说,这幅书法作品凝聚着于友先浓浓的家乡情怀。

浩然正气是于友先品格的体现,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受家族及父亲于大申的影响,无论岗位和职务如何变化,于友先都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党性、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廉洁勤政,淡泊名利,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于友先幽默风趣,待人坦诚,从来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他人牟取私利,在行业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威信。1993年,他从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位置上调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属于副部级平调。他没有跑官要官,也没有向党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在署长的位置上工作了七年之久。他退出署长岗位不久,新闻出版署升格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部级),接任他的同志也从副部级晋升为正部级。于友先坦然对待,也没有怀才不遇之感。于友先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新闻出版领域出现的不正之风也旗帜鲜明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浩然正气寄托着于友先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殷切期望。蓬莱《丹崖文学》在文学创作的题材、形式、内容和文字上都独具特色,深受读者喜爱。每期《丹崖文学》的微刊出版后,我都第一时间转发分享给于友先,他每期都看。这也成为他了解家乡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他能将这幅书法作品投稿给《丹崖文学》,足以说明他对这份杂志的重视,也寄托着他对《丹崖文学》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