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从牙山升起

2024年09月13日

张荣起

最近,由苏舟执导的35集电视连续剧《红日》正在播放。那似曾相识的戏剧情节,那熟悉的角色,把我带回到60年前目睹《红日》电影在牙山周边拍摄的情景。

《红日》剧组住进学校

1961年,根据吴强同名小说改编的革命战争故事影片《红日》进入筹拍阶段。编导组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饰演敌我军指战员的主要演员,张伐、高博、康泰、里坡、中叔皇、舒适、程之等享誉全国的电影明星纷纷被选中。因战争发生在山东孟良崮一带,编导组便来到山东半岛寻找最佳外景拍摄地。当巍峨深邃而又嶙峋多姿的牙山进入导演的视线,导演立即拍板:“就是这里了!”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停课救灾。牙山脚下的栖霞第四中学(胶东国际和平医院旧址)内宽敞整齐的校舍,为天马制片厂(后改上海制片厂)的《红日》剧组提供了工作及驻扎的场地。开机后的近一年时间里,校园内热闹非凡。地方京剧团把拿手好戏送到学校,慰问日夜辛苦的演职人员。远在上海的话剧团还把表现南京路上好八连优良作风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送到了乡村的野台子上,其盛况可想而知。

拍电影的场面,更让当地人大开眼界。除了明星,配合拍片的解放军某部也来到这里。战士们每天都像奔赴战场一样英姿勃发,在导演的统一安排下,两军对垒,“殊死”战斗。牙山附近的沟岭、村野、河套、古树下,都成为拍摄外景的场地。留校的教职员工和附近村庄的群众不仅大饱了眼福,还经常充当群众演员被摄入镜头。

时间久了,那些被人们仰望的大明星,也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百姓们看着参演人员每天摸爬滚打,不辞劳苦,顿生敬慕和挚爱之情。饰演石东根连长的青年演员杨在葆初次参演电影,更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辛劳。当时虽然口粮紧张,限量用餐,吃不饱肚子,但为了塑造好石东根这个英雄形象,他不怕苦,不怕累,边练技能边拍戏。其中“醉酒纵马”这场戏,导演设计了“用替身”和“拍自身”两套方案由他选,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可是他不会骑马,于是每天同解放军教练骑着高头大马练习,过校门、穿树林、驰河套、跃沟岭,上午不到晌午马不回,下午不见夕阳人不归。有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缰绳拖出好几丈远,鲜血直流,把在场的同事和群众都吓坏了。大家急忙跑上前去救护,可他从地上爬起来,擦净伤口周围的泥土,又腾身上马,照练不误。几个月下来,他终于练成了一身得心应手、操纵自如的骑马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完美的石东根。

作为留校的教职员工,那段时间,我们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除了观看各地对剧组的慰问演出外,白天能看到山东省歌舞团的歌舞节目,晚上则跟演职人员一起看当天拍摄的样片。

当秋收结束时,排练了数月的省歌舞团的节目,终于派上了用场。那天下午,距学校2华里的石字线村东头的打谷场上,人山人海。导演汤晓丹用手势指挥群众靠后边站,“凯旋”的解放军战士胸戴红花,迈着整齐豪迈的步伐向村头走来;歌舞队舞动着伞扇,狮跳龙腾,全村的男女老少全被纳入了欢迎队伍的镜头之内。

是年11月,《红日》外景拍摄结束,演职人员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300多个日夜,他们跑遍了胶东屋脊的山河村舍,深深地被胶东人民热情好客、真诚配合的无私精神所感动。此时,灾情已大大减弱,当他们和周围村庄的群众依依惜别的时候,学校和生产队把自己种植的地瓜、花生及栖霞的特产苹果、板栗等送到了他们手里。他们深受感动,眼含激情的泪水和人们推让着。连英雄有泪不轻弹的“石东根”,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是谁唱响了《谁不说俺家乡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的主题曲。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校园里不时响起这首歌。电影上映以后,歌曲很快在社会上传唱起来,尤其是那句“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的歌词,成为胶东青年男女劳动时必哼的曲调,后来更是成为生动的胶东民歌流传开来,几十年来久唱不衰。

还记得电影拍摄接近尾声时,同事见了我总爱问一句:“张老师,《红日》快拍完了,你没给报社发个消息?”虽然我心里清楚,这样的稿子由业余作者来写,命中率极低,但好奇心还是驱使我和一位有同样爱好的老师走进了剧组领导人的办公室。接受我们采访的是剧组党支部的张桂兰(在剧中饰演阿菊一角)同志,她十分热情地介绍了出类拔萃的演员及拍摄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我才知道了演唱主题曲的那位姑娘叫任桂珍,是优秀的青年歌手。这时我依稀记起,在电影拍摄时,有一个姑娘常在校园的边角小声练唱。有时候她也到校外的林子里练嗓音,或者在西面的教室里,面对抄写在黑板上的词曲放声歌唱。当时我并不知道她是位歌坛新秀,也没听说她唱过什么歌曲。后来,《谁不说俺家乡好》唱响了大江南北,唱响了长城内外,也唱响了世界各地。我也通过媒体对歌曲的报道,对她的艺术生涯有了更多的了解。

任桂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8年,刚满15岁的她加入了华东革大文工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进入上海歌剧院,成为主要的歌剧演员。在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她主演过《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红珊瑚》等几十部歌剧,塑造了众多不同性格、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她不仅在广大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多次赴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高度赞扬。她曾先后出访朝、日、苏、捷、法等国,每场演出都获得赞誉。她的名字随着歌剧《江姐》的演出而红遍神州,剧中的《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等歌曲传唱至今,并影响着老中青整整几代人的成长,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继《谁不说俺家乡好》之后,她所唱的《红梅赞》《洪湖水浪打浪》等歌曲,都脍炙人口、蜚声中外,迷住了几代人,也影响了几代人。

任桂珍离休后,仍不时出现在不同场合的艺术讲座上及社区的老年活动队中,真心实意地传承经典、播种文化。2020年10月10日,任桂珍去世,享年87岁。

杨在葆情系牙山老区

1984年,在第7届电影百花奖颁奖晚会上,以演硬汉子著称的电影明星杨在葆,当众朗诵了他创作的《故乡颂》一诗,表达了他对第二故乡——栖霞牙山老解放区的挚爱与思念之情。作为杨在葆的粉丝,我在电视机前倾听他那声情并茂的朗诵时,好像看到了当年他初涉影坛时与老区父老乡亲依依惜别的情景。《红日》是杨在葆参拍的首部电影,在众多影星中,还未脱学生气的他,因为要跟教练员学习骑马术,每天跨马走出校门的时间与我们到校外农田里干活的时间同步,所以他是第一个被大家认识的电影演员,也是与我们交流最多的演员。那些老牌电影明星,虽然每天也与我们擦肩而过,有时也点头示意,但很少与我们有话语交流。

我与杨在葆近距离交流,是在晚上看样片时。我与他并排而坐,正好银幕上出现了他打了胜仗枪挑敌军官帽子纵马欢乐的镜头。我向他竖起大拇指说:“演得好!”他有些不好意思,说:“多提宝贵意见。”他的镜头过去后,我小声问他:“你都演过哪些电影?”他说:“《红日》是头一次,以前只演过话剧。”好像就是这一次,我们还论起年龄,恰好我们俩都是1935年6月出生,这样一来,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有一次,坐在校园林荫道的石凳上聊天,我听他畅谈拍电影的心得体会。他说:“拍了几个月的电影,胜似读了四五年大学。尤其是老艺术家张伐、高博饰演的老首长(军长和政委)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语,都是很好的样板,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说到老艺术家耳提面命、细致入微地传授技艺时,他说:“受益匪浅,终生受用不尽。”他还说: “老团长(里坡饰)不仅教我们打仗、拍戏,还教会我们做人。”当时因灾荒严重,大家都吃不饱,有时影响到拍戏的进程,老团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带领小青年发扬南泥湾精神,跟老乡要来了菜种,在学校周边的空闲地上除荒草、深翻土,种上萝卜、茄子等蔬菜。当品尝到新鲜果实的时候,大家啧啧称赞:“延安精神万岁!”

杨在葆初涉影坛,却善于吸收每一个老艺术家的长处,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成长为著名电影演员。《红日》电影拍摄结束后,我再未见过杨在葆,但我仍旧关注着他的各种消息,有时还特地买来《大众电影》杂志,寻找他的相关信息。

杨在葆是安徽宿县人,他为什么对牙山老区如此依恋?这与他不同寻常的人生履历有关。他三岁丧父,苦难的童年磨炼了他自强不息的硬汉性格。从中学到大学,他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学生会中当干部,在文艺演出中当主角,但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硬汉的形象,是始于扮演《红日》中的石东根。之后,他与银幕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特殊时期耽误了他十几年的青春年华,但拨乱反正后,他很快重操旧业,演电影、执导电视剧,相继塑造了罗霄将军(《从奴隶到将军》)、仇虎(《原野》)、张献忠(《双雄会》)、罗心刚(《血,总是热的》)、肖子云(《代理市长》)等硬汉形象,而且多次获得“百花奖”和“金鸡奖”最高奖项。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第一次塑造石东根形象时在牙山脚下度过的日日夜夜和老区人民所赋予的艺术营养有很大关系,这才把栖霞当成第二故乡。第七届百花奖颁奖晚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他终于找到表达自己怀念第二故乡的机会,以朗诵《故乡颂》的形式向老区人民道出了久蓄心底的真情。2021年2月13日,杨在葆去世,享年85岁。

栖霞境内的牙山和艾山,同为著名革命根据地,聂风智、许世友、迟浩田等将军均在此战斗过,被称为将军的摇篮。和平年代,牙山老区有《红日》电影诞生,造就了青年演员杨在葆;旋即,在艾山脚下的北路家沟村,有话剧和电影《丰收之后》问世,成就了女青年演员王玉梅。由此看来,栖霞岂不是文艺之星的摇篮?他们用诗作《故乡颂》和《我的艺术生涯之根在北路家沟》纪实片回报第二故乡,在神州大地堪称是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