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安德利读《红苹果》

2024年10月18日

□孟相林

我记

得曾经读过这样一个佳句:“缘分是一种奇妙的相遇,是一种心灵的碰撞,是一种心有灵犀的感动。”我感觉到这话的真实性时,是今年初夏我与《红苹果》的作者吴殿彬相遇之后。特别是在安德利公司的大楼里读《红苹果》的时候,我感觉跟他的心好像在一起跳动。书中写的老百姓种苹果的难处,出力流汗甚至流血的事情,让我深受感动。我从心里感到老百姓的不容易,感到我们安德利的大“功德”——在千万果农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苹果烂了而欲哭无泪时,安德利人从他们手中把果子收来,做成果汁和各种食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把乡亲脸上的愁苦变成了像春天的苹果花儿一样的笑。我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个企业里工作,更庆幸能与吴殿彬和他的《红苹果》相见。

说起来,与《红苹果》相识的时间不算短,早在几年前,我就从《烟台日报》上看到过她连载的身影。但真正拥有她,还是今年初夏。我们安德利出版了山东省第一本民营企业志《山东安德利集团志》,同时出版了《辉煌的历程——媒体记者眼中的山东安德利集团》。这是一件文化盛事,当然少不了请专家好友庆贺研讨了。烟台天泰书院院长、原山东省工商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天仁是嘉宾,他对我们这两本书的评价很高,不光我们主创人员很高兴,我们集团的董事长王安也是喜上眉梢。说着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牵涉到苹果生产上来,王天仁院长顺便也是有意地向我们介绍了吴殿彬和《红苹果》……

王院长是个热心人,没过几天,我们就跟吴殿彬见面了。那天,阳光灿烂,我领着他看了我们公司的收料场和果汁加工车间等。吴殿彬年过七十,我叫他吴老。他人很实在,说话不拐弯抹角。他给了我和王安董事长一人一本《红苹果》。我知道,吴老赠我《红苹果》,是因为我是安德利集团的一员。说句实话,我一直为我们的安德利集团自豪: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安董事长看到自己乡里果农的苹果卖不出去,有个自然灾害啥的,忙活一年一场空,就下决心为老百姓找出路。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96年3月创办了安德利公司。为啥叫“安德利”,我没好意思问董事长,但我觉得,“安”就是叫老百姓心安,“德”就是为苹果发展积德,“利”呢,企业要赢利才能活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得利,这才是公司最大的“德”。经过20多年的风雨兼程,公司累计上缴税金29亿元,出口创汇30亿美元。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给了果农超过120亿元的原料款。更了不起的是,安德利如今成了广大果农的“保护伞”,走出了一条“水果加工—果渣提胶—生物燃料—供热发电”的循环经济之路,以企业发展助推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获得了全国大奖。

正因如此,我作为安德利的一名工会工作者,非常希望通过《红苹果》看烟台、看烟台苹果,了解烟台、了解烟台苹果历史,展望烟台乃至世界苹果的发展与未来。我原来想着吴老会像记者写新闻那样写故事,没想到,《红苹果》用的是一种诗化的文学语言和超越新闻的故事特写。我一打眼就被她吸引住了。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曲里拐弯的故事,有这么些了不起的人。尽管工作很忙,但我坚持每天晚上挤时间阅读。通过《红苹果》的字里行间,我对烟台苹果乃至中国苹果产业的变迁发展有了深入了解。

我看到,《红苹果》是一部烟台苹果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苹果发展史。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烟台苹果的成长历程,也折射出了整个中国苹果产业的兴衰起伏。看了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理解苹果产业对地方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深远影响,还能感受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我看到,《红苹果》深入探讨了烟台苹果的发展历程与技术革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烟台苹果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演变。从早期的传统种植方式到如今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科技如何推动苹果产业的升级。

我看到,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烟台苹果的品牌建设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书中指出,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价值的认同。为了提升苹果的市场竞争力,烟台地区的果农和企业纷纷开始注重品牌的塑造与营销。通过举办苹果文化节、参加国内外果品博览会等方式,烟台苹果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这种品牌意识的觉醒,不仅提升了烟台苹果的知名度,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看到,书中还强调了苹果产业对农民生活的影响。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于苹果种植,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书中通过多个农民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从事苹果种植的艰辛与收获。农民们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共同分享资源、技术与市场信息,形成了相互扶持的良性循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也为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苹果产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书中提到,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当前苹果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烟台苹果需要在品质、品牌、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政策的支持对于苹果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将为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在安德利读《红苹果》,我深深地体会到,《红苹果》不仅是一部关于苹果的纪实文学,更是关于红苹果发展的思考。通过对烟台苹果发展史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方的产业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书中所展现的种种案例和故事,使我们对苹果产业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留地方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苹果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也能从中获得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在安德利读《红苹果》,我感觉到它具有浓厚广阔的史诗特色、详实生动的文化特色、人物群像的启迪特色和可资借鉴的文创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苹果》的语言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它运用诗化和丰笔、串珠与跳跃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全书的语言达到了一种较高的“艺术”品质,在汉语的交际功能上,展现了艺术功能的亮丽。就文化学习和文学创作而言,具有一定的经验借鉴价值。

在安德利读《红苹果》,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哦,《红苹果》,你跟我心碰心地说心里话,我打心眼里感谢你。一天夜里,我把《红苹果》放在书桌上,灯光通明,书皮上的红苹果一闪一闪的。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海: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希望吴老能够再出《红苹果续集》,加入苹果深加工产业的内容就更好了。写写在红彤彤的苹果成熟、丰收的季节,大量的红苹果被广大消费者抢购享用的同时,如何将苹果原料果送到全国各地的安德利果汁加工厂生产浓缩果汁,增加果农收入,解决原料果“卖果难”,让千万果农富裕起来的故事。还有,也写写安德利利用物理方法,把生产加工果汁后的果渣变废为宝,从中充分提取膳食纤维果胶,再将提取果胶后的果渣烘干、造粒,送到电厂做生物燃料,形成苹果从头到尾“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

我在安德利读《红苹果》,也给写《红苹果》的诗点个赞。这首诗曰:《红苹果》里有宝藏,祝福伴着日月长。家中有部《红苹果》,世世代代都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