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于泉城
于寄愚是蓬莱籍的老红军干部,是1932年入党的老党员,也是我敬重的革命前辈。
1909年,于寄愚出生于蓬莱县安香于家村的一个富裕家庭。1926年和1929年,于寄愚(时称于玉海)先后就读于唐山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个人的勤奋和知识的积累,为他后来从事革命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于寄愚在学校期间就接受过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教育,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确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志向,并较早地投入到革命理论的宣传工作中。他在唐山交通大学读书时,就参与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声援和募捐等工作。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在中共党员张眺(笔名耶林)同学的影响下,走上了进步和革命的道路,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1930年夏天,于寄愚(时称于海)到上海参加革命工作时,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任“美联”总干事。1932年初(农历1931年12月),他经张眺、洪灵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同年3月被党组织任命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党团书记。在党组织的领导和鲁迅先生的鼓励下,他利用进步团体,组织美术爱好者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32年7月12日,于寄愚(于海)和战友江丰(周熙)、艾青(蒋正涵)、李岫石、季春丹(力扬)、黄山定、方海如、肖仲英等十余人被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的名义逮捕入狱。1934年,于寄愚(于海)经保释出狱后改名为于寄愚,回家乡蓬莱一边养伤一边从事革命活动。此后,他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1937年再次返回家乡蓬莱,利用教师身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于寄愚和弟弟于眉、二哥于仲淑一道组织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并担任了1938年2月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副指挥。当年8月,党的胶东特委(12月改为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创刊,于寄愚先后任《大众报》第一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第二任社长兼总编辑。后来,他还兼任胶东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从此,他一直在党的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成为山东革命文化、宣传战线上的一员干将。1939年春,于寄愚被调到大众日报社,不久后任该社社长兼总编辑。此后,他相继担任过冀鲁边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冀鲁日报社社长,鲁中、鲁中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直接领导《鲁中大众》《鲁中南报》等报纸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共山东分局文委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华东区文联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安徽省文联顾问等职务。直到去世,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前不久,革命老前辈、老红军干部张眺的侄孙张列力先生委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博士于露老师给我寄来了《耶林文集与研究》一书,其中收录了于寄愚的回忆文章《引路的先驱者》,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于寄愚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关情节。革命前辈对党的热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境界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和吸引着我。
于寄愚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天,快到1931年年底了,我从工厂到市内来,在华北小学里,偶然遇到了张眺。见面后,他故意做出一副责备的样子说:“你怎么像一只野猫似的到处跑,叫人找也找不到。”但我看得出,他见到我,心里十分高兴。我也故意装作生气地说:“我不变成一只野猫,不早就饿死了吗?”他仍然板着脸说:“你还未入党吧?为什么不主动找组织?”我也板起脸来说:“党在哪里?”
确实,这一个时期我正一肚子苦处无处诉。当我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工作之后,上海反帝大同盟的负责人洪灵菲对我也很关心,也可能有意培养我吧,几次叫我主持会议。他已经准备发展我入党。接着,我就见不到他了。后来,我才晓得,就在这时,他一度(被)调离“上海反帝大同盟”。我当《红旗日报》的发行员时,发行站的老刘告诉我,第二天介绍我入党。我也算多灾多难,第二天,发行站就被破坏。老刘被抓走了,我的住地埋伏下“包打听”,我也差一点被捉了去。
这时,张眺又望了我两眼,忽然欣快地笑了起来:“好,明天你就入党。”
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我到了四马路一家茶楼去,这是个五花八门的地方,各种黑市交易都在这里进行;流氓的人打相打,妓女拉客人,投机商贩卖烟土,甚至贩卖人口……屋里吵吵嚷嚷,无奇不有。我进去一看,除了张眺,还有洪灵菲也一起坐在屋角的一张小桌旁边,他们正笑着望着我进来。我的入党仪式很简单,一共不到三分钟。我要轻声背诵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准备无条件地为党牺牲”。
初次见面,他们认为,我在失去党的领导时,仍然能主动地做革命工作,这也可以算是经过严重的考验了。我从未见过张眺板起脸来同别人讲话。这次见面。可能由于他的心情相当激动,他也学会用两难的口气,表现出他对同志的由衷的热爱。看来,张眺同洪灵菲一直在“扶着”我。这也说明了,党对一个同志最大的关心是政治上的关心。的确,我就像一匹失缰的马,终于被党找回来了。
对党忠诚、作风扎实、工作认真、言行一致、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于寄愚的品质特点。于寄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都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安徽日报》1991年8月12日发表的《于寄愚同志逝世》讣告中评价的那样:于寄愚同志自(20世纪)30年代初投身革命,在党的文艺事业和新闻、宣传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一生忠于共产主义信仰,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不计较个人名位,直至病重期间,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与人民疾苦,充分表现出一位老共产党员永远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省政协主席高克亭与于寄愚是革命战友,他俩在1945年至1950年期间在一起工作、并肩战斗,相知较深,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因此,1991年8月于寄愚逝世后,高克亭在1994年第6期《山东党史》上发表的《革命文化战线上的干将于寄愚》一文中写道:寄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宣传文化战线上,他的贡献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