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又回来了

院格庄街道办事处夹河村卫生室一年看病6000人次

2024年11月28日

11月27日早7:30,气温零下3摄氏度,北风夹杂着飞雪,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在莱山区南部朱雀山脚下的院格庄街道办事处夹河村卫生室,73岁的后山村居民初传武的右手手腕上,已经扎上了银针。

“这几天感觉怎么样?”一个身穿白大褂的高个子男人,边给初传武揉着穴位,边问着话。“感觉强多了,胳膊觉得有劲了。”初传武试着捋起右手的毛衣袖子,动了动说。

高个子医生名叫初得成,擅长中西医诊疗,周边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小医生”。

1982年出生的初得成,是夹河村卫生室唯一的一名乡村医生。

夹河村卫生室主要服务夹河、初家汤、李庄、郑家庄等四个村庄,服务人口1000余人。工作8年来,“小医生”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当地居民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一年看病6000人次

11月27日早上8:43,正在为居民测量血压的初得成手机响了起来。

电话那头着急地问:“在卫生室吗?俺孩子拉稀水,拉一天了。”

初得成详细地问了病情,得知孩子呕吐、腹痛,回复说:“基本是感染诺如病毒,不要着急,过来给你开点药回去给孩子吃上。”

很快,从邻近的初家汤村赶来一位母亲,她推开卫生室的门,抖抖身上的雪花,径直走向初得成。

只见初得成从药架上取下一盒药,对那位母亲说:“这阵儿也有孩子拉肚子,症状基本相同。初步判断是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要补液、止泻,调理孩子的肠道菌群。”

拆开药盒,取出三支,一共24元。这位母亲问:“用不用多拿几支,雪这么大,省得来回跑。”

“三支就好了,拿多了用不上。”初得成说。临走时,初得成还叮嘱她给孩儿的肚脐上热敷。

从早上7:00多开门,到傍晚6:00左右关门,夹河村卫生室白天的门基本是敞开的。

后山村的初传武,也是“常客”。他说,“小医生”待人亲,看病花钱不多就能治好病,不少人都是慕名从四邻八村赶来。

“夹河村有220口人,初家汤村有550口人,李庄村100多口人,郑家庄村210口人。”初得成随口就能说出这几个村子的人口。

每天到卫生室看病的能有20多人,许多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年下来,至少能看6000多人次的病。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老年人。

每个村的地图都刻在脑子里

夹河村卫生室就在村头,它像健康卫士一样守护着辖区村民的卫生健康。

量血压、测血糖等工作,初得成一做就是8年。4万多人次在卫生室留下了身影。

“对每一位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而言,这些工作又是十分必要的,马虎不得。”初得成说。

76岁的居民初培好,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多年,隔三岔五,初得成就上门为他量一下血压,聊聊家常。

茫茫大雪中,看着熟悉的身影又开门进屋,初培好说,“前天刚量了,今天又来了。”初得成打开医药箱,拿出血压计,说:“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出门戴个厚帽子。”见血压数值在控制范围内,初得成收拾一下,就转到92岁的老人王成礼家为其输液。

每个村里的大街小巷,谁家住在哪里,都刻在了初得成的脑子里。

距离卫生室最远的村庄是郑家庄村。基本每隔一周,初得成就去村里一次,进行老年人慢性病随访。去的前一天,他都会提前联系村委会,在村里进行广播,让老人准备好空腹血糖检测。

心里装着群众的“小医生”

在院格庄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王乔眼中,虽然居民叫不上初得成的全名,但是“小医生”的名气却是很大。

“人们不知初大夫,就知‘小医生’。”王乔说。目前,院格庄有13个村卫生室,6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只有3人。42岁初得成是最年轻的。

他从山东省卫生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肯钻研。“老百姓看个病,要见效,就要不断地学习。卫生室虽然小,但是学习无止境。”初得成说。

前不久,初得成还参加了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浊专业委员会的培训。“会上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的关于血浊与慢性病的讲座,对我启发很大。以后的诊断,要辨证去认识,更好造福乡亲们。”

“‘小医生’看病花钱少,效果好。”正在卫生室进行腰椎管狭窄理疗的居民初传章说,腰部让他遭了10多年的罪,在初得成的治疗下,一天比一天强。

农村老人多,他们常年劳作,腿疼的毛病居多。为了帮助他们解除病痛、缓解痛苦,初得成从2017年开始针对颈肩腰疼病人进行针灸和中药治疗,尤其是埋线针和元极针疗法,让病人口口相传,甚至还吸引了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病号前来治病。记者在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夹河村卫生室数了一数,墙上的锦旗达37面,早把4间房子挂满了。

三里五村的老人来针灸,基本都是免费。“每次都不收费,俺都记在了心里。”初传武说,过去村村都有赤脚医生看病治病,“小医生”心里装着俺这些老人,大家都觉得“赤脚医生”又回来了。

YMG全媒体记者 夏靖尧

通讯员 闫程翔 张文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