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2日
高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为新征程上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魂、塑形、赋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类的文化实践是有目的性指向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全体人民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目标,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衡量标尺。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产品的最终享有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充满人文关怀。从这一文化目的性出发,不断加强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才能使文化产品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使文化创新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相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文化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的配置,将文化创新成果同全民共享,真正做到文化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创造活力以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为主旨。
倡导文化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只有坚守文化多样性立场,我们的世界才会越来越充满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加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随着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广度、深度的不断拓展以及我国文化自信心的日益增强,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更为明显。民族文化创新力的培育需要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间,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不同文化生产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追求,也有不同的文化生产方式。只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让各种社会文化思潮进行有效的碰撞、交流与对话,才能激发出文化创造灵感,涌现出更优秀的社会文化产品,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必将催生全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活,促进我国文化多样化图景的呈现。也只有这样,文化相融、共生、互动、发展的趋势才会真正形成。
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文化的交流和资本的涌入使得中国的文化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文化的过度市场化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在当代,一些大众文化产品呈现出平庸、浮躁、奢华的特点,感性文化的蔓延导致了文化人文含量的流失,这会导致社会进步缺少恒久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在肯定市场机制推动和活跃文化创造的作用的同时,要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感性化、同质化倾向所导致的文化价值失范保持清醒认识。在尊重文化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引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注重加强对文化个性和独创性的培育,建立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政策法规,夯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增强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进而加快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等相关政策,而且还编制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起到了具体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着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只有围绕制约文化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优化文化体制机制,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对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调控作用。聚焦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目标,在不断加强文化领域制度体系建构完善的同时,还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健全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发展的协调机制,以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鼓励、支持机制。加强文化创新创造的引导、激励体制机制建设,细化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族、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潜能,把文化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改革创新转化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效能。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建设以及精神价值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全社会各类文化人才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造能力,使一切思想创造得到尊重、一切创造才华得到发挥、一切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蓬莱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