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苹果》的魅力

2024年12月13日

冯宝新

作家吴殿彬撰写的《红苹果》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和读者中广受好评。在2021年的全国苹果年度高峰会上,该书荣获中国苹果协会年度“文化榜样品牌·中国苹果文化名著”称号。同年,烟台市文旅局和市图书馆从1400余种图书中,筛选出100部书举办“烟台人最喜爱的烟台书”海选活动,《红苹果》以8660多票名列第一名。同年9月,作者被烟台市政府授予“烟台苹果150年突出贡献人物奖”。

《红苹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苹果”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由吴殿彬先生披肝沥胆历时3年创作完成。全书43万字,共6部18章,再现了一棵苹果树从种植到结果再到出售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一部作品,社会认可,读者喜欢,它的魅力究竟在哪呢?

具有志书功能,记叙了150年的烟台苹果发展史。该书以烟台苹果的发展为切入点,展示了烟台苹果的成长历程,也折射出整个中国苹果产业的兴衰起伏。

作者查阅历史资料,追根溯源,探寻到烟台苹果发展的历史源头。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和妻子海伦来到了烟台。传教之余,他在毓璜顶的居所“南楼”附近买了10亩地建果园,陆续将苹果、樱桃等几十种果蔬引进烟台,用西方优良的水果苗木改良当地品种,结果异常成功。之后,附近州县百姓竞相推广,便有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烟台苹果”。

100多年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红富士等现代优质苹果开始从烟台向全国大规模推广。在近现代,烟台为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和推动作用。烟台市一知名史志专家说,该作品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独特,具备志书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它的资料性和文献价值,对研究烟台和中国苹果的发展历史,对推动烟台乃至中国苹果产业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人物真实典型,再现了苹果产业的人物群像。吴殿彬在创作中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楔入虚构成分。如作家在开篇创作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和妻子海伦两个人物形象时,就采取了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手法,增强了故事性,丰满了人物形象,提高了可读性。

他还将小说创作和纪实散文两种笔法相结合,用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莱州小草沟村农民宋永诗、宋永果等人打造的中国苹果苗木第一村,龙口市北马镇农民邵刚打造的世界苹果品牌DDD等的形象,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真实的事件,艺术性地再现给了读者。

在作品中,吴殿彬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并颂扬了已故原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原山东省副省长谢玉堂和各级领导、技术人员等一大批为推动发展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的引领者和开路先锋,记录了省著名果树专家束怀瑞、市果业专家赵培策、苹果镇长王秀斌等一批省市县乡果树专家,为培育果树品种、推广果树管理技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讴歌了他们为民造福的大义情怀,使一个个有灵魂、有情怀的鲜活人物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据不完全统计,作品中呈现的与苹果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多达300余个。今天,有的人已经走了,但作为后来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这也是《红苹果》如同一部志书一样,为我们留下诸多人物传记的价值所在。

它具有社会功能和文献价值,是一部烟台苹果生产的文化史。《红苹果》除了文学价值,还是一部全景式的农学著作。该书对苹果育苗、栽植、短截剪枝、疏花、套袋等三十道工序作了全流程记述,使其成为发展苹果产业的行动指南。它将在华夏农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为果业的生产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红苹果》还讲述了苹果的营养知识和苹果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读者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烟台果农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了连环增值。果品冷风库保鲜,一年四季有新鲜苹果;苹果深加工出果酒、果醋和苹果脆片等,实现了果业增收、果品增值。大厨们还把果品搬进了厨房,烹调出美味佳肴。作品中列出了独特的“苹果宴”菜谱:八宝苹果、布袋苹果、蛋黄焗苹果,林林总总有数十种之多。栖霞东盛御园大酒店行政总厨张书海就是创造“苹果宴”的典型代表。喜欢厨艺的读者,也可以按照《红苹果》里介绍的方法,照葫芦画瓢下厨操刀试做一下。

另外它的“竹节式大树结构”,为纪实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诗性化的语言、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给作品的艺术性增添了不少色彩,提高了全书的艺术品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这也是该作品在“烟台人最喜爱的烟台书”海选中名列榜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