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职业学院构建起“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教育与产业相互赋能,催生一场——

走实走新的双向奔赴

2024年12月19日

12月13日,山东省城市主导产业职业技能大赛暨2024年全国智能制造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在烟台职业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技能高手同台竞技,开启全国智能制造行业技艺的“巅峰对决”。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高技能人才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阵地的职业院校,如何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上更有担当作为?

解读烟台职业学院样本,或许有启发:作为国家骨干校、国家优质校和国家双高校,烟台职业学院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起“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以赛促教,与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切联系、协同育人;该校还主动服务国家大战略,开展中外交流合作,探索“职教出海”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系列“组合拳”的叠加,让烟台职业学院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绩斐然,蹚出了一条职业教育赋能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为万亿新征程上的烟台发展注入蓬勃活力,贡献“烟职力量”。

省级、世界级大赛频出圈

大赛成高素质人才“标签”

进入12月以来,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场上,烟台职业学院喜报频传:

12月4日,“网络系统管理”赛项夺金;

12月10日,“企业模拟经营沙盘”赛项夺金;

12月15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赛项、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连续7年夺金;同日,“市场营销”赛项夺金……

截至目前,烟台职业学院2024年省职业技能大赛已获5金22银17铜,另有近20个赛项仍在进行角逐,助力学校奖项再创历史新高。

省赛大放异彩,国际舞台同样星光熠熠。

日前,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赛场频传捷报,烟台职业学院参加的6个赛项最终获1金4银1铜的优异成绩,获奖率100%,其中“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团队斩获金奖第一名。

10月30日,这个世界技能舞台落地烟台职业学院,大赛“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小组争夺赛在学校拉开帷幕,来自各地61支代表队近400名选手以技能相约,齐聚烟职。“今年教育部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国职业教育迈向国际、参与全球职业教育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球职业院校师生搭建起展示自我、交流互鉴、共同提高的国际舞台。”学校党委书记陈新姿表示。

技能大赛不仅是一场比武竞技的盛会,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舞台。烟台职业学院经过大赛组委会层层选拔,能够连续承办省级、世界级赛事,本身就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体现。

奖牌和各类高规格赛事,为何青睐这里?

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将技能大赛作为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竞赛理念,锚定“技能成才”产教融合育“大国工匠”竞赛思路,先后出台《技能大赛管理实施方案》《技能大赛资助与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大赛工作意见》,打造了“多梯次全覆盖”技能大赛体系,构建了“课证岗教管赛”六位一体综合育人机制,持续引入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院校对接产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主要载体。学校依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结合烟台市16条重点产业链和“9+N”产业布局,增设生物制药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大数据技术等12个新专业,培育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6个。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192项、“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奖项86项、省级技能大赛奖项917项,其中包括国赛一等奖27项、省赛一等奖71项,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力的技能大赛“烟职品牌”愈发响亮。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面对产业发展的多变形势,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日前,山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烟台职业学院共有20个项目获批立项,是历年立项总数的3倍,开创了学校建校以来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最好成绩,也是全省唯一一所连续4年立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高职院校。据统计,2024年度学校已立项数量和立项经费均位于全省高职高专院校首位,年度立项数量占全省高职院校立项总数的近50%,占省内15所“双高校”立项总数的近6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是为加快“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稳定和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而设立的,此次20个项目获批立项,足见烟台职业学院对于加大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培育力度。

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统筹学校科研力量,依托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博士团队,建立了“科研团队(平台)—院系—学校”三级科研组织结构。通过“百名科技人才进百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68项,建设研发平台49个,承担校地融合项目7项,其中“基于食疗的慢性病防控服务平台”研发健康饮食产品90个,帮助企业实现产值上亿元,助推学校科技服务到款额突破7000万元,实现连年倍增;累计科技成果转化额达到2亿多元,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荣登“高职高专科研能力排行榜50强”。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烟台职业学院深谙此道。学校通过打造“政行企校四方协同”一体化育人命运共同体,构建起“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的产教融合新生态,被授予“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

今年以来,一系列产教融合创新行动可圈可点:

5月15日,在第十个职业教育活动周之际,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烟台职业学院产教融合项目集中签约暨媒体校园行活动正式启动,现场落地签约9个产教融合项目。

9月21日,全国现代国际物流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烟台举行,烟台职业学院联合百世集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上下游企业等100家成员单位,打造具有行业示范性的产教融合样板。

12月5日,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现代产业人才教育中心受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委托,授权烟台职业学院为全国第一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维修人才培养基地……

以此理念为引领,一系列产教融合成果让人欣喜:

与园区共建,牵头成立烟台黄渤海新区产教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双双获得省级市域联合体立项,成为全省唯一牵头两个市域联合体的高职院校。

与行业共赢,成立了现代国际物流、智能协作机器人、高端海洋油气装备、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运维4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个省级、7个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与企业共育,学校引入丰田T-TEP、通用ASEP、美国罗克韦尔等一批国际化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展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4个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入选“华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联合万华化学、中集集团、比亚迪集团等企业共建万华产业学院、海洋工程产业学院、比亚迪产业学院等15个产业学院。

“目前,学校的联合体、共同体、产业学院覆盖了全国270所中高职院校、94所本科院校、136家科研机构、1600余家企业。”烟台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邵侠说。

打开国际“朋友圈”

“职教出海”驶向更远

“烟台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学习到了很多汽修新技能,烟台职业学院的教学和实训资源太棒了!”来自马来西亚的汽修教师沙兹万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今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作为中马产教国际合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30日,马来西亚教师来华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在烟台职业学院举行。马来西亚职教委选派了22名教师到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的学习。

随着学校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出海办学”也有了重大转变——

8月,学校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申报的联合学院获省政府批复成立,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还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友谊学院建设单位;主办的中越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暨中越职业教育共同体成立大会圆满举行,开辟了烟台与越南开展国际合作往来的新通道。

11月,陈新姿率学校代表团出访越南、马来西亚,走访12所境外高校及机构,访问5家境外中资企业,组织10余场合作交流活动,签约1所“班·墨学院”、2个友好学校协议,揭牌了4个海外培训基地,一系列成果推动学校“职教出海”步伐越走越远。

今年是烟台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对外开放是这座城市的鲜明特色,也厚植在烟台职业学院的基因中。学校成立了中巴和中马国际学院2所海外分校以及中越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巴基斯坦、越南、塞尔维亚3所“班·墨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专业教学标准及15门专业核心课程成功获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教育部门的权威认证;在泰国、印尼、南非等国家建设了18个海外培训中心;与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3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累累硕果的背后,得益于学校优化国际办学的“大格局”。2023年,烟台职业学院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在课程改革、学术交流、教师互派、海外培训、交换留学等方面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融语言、文化、技能“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职教出海”实践更加丰富、立体、全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职教出海’,发挥好‘班·墨学院’、中越职业教育共同体等平台的作用,引进优质中外合作项目,加快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培养更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陈新姿说。

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王修齐 通讯员 宫珮珊 孙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