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之花为何别样红

——文学作品阅读偶感

2024年12月20日

王永福

文学是语言艺术,尤其诗与散文,真挚的情感,鲜活优美的语言,是其成功的基石;相对而言,小说虽然也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但更重要的是靠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取悦吸引读者。

文学是一个大家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原始的文学与非文学同居一室,混淆不清。尤其口语阶段,无所谓文与非文。文学的脱颖而出,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文章体裁逐渐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演变成诗、散文、小说,乃至后来的戏剧与影视。尤其散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借助自身的优势,一体独大,几乎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插足其中,一显身手。

文学有雅俗之分,自诞生之日起,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对立统一于文学发展的全过程。雅文学寻根求源,恐怕与封建时代的宫廷文学脱不了干系,是一种为上层官方和雅士服务的工具,是阳春白雪,同广大基层和民间人群,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相反,大众性的俗文学,多为民间创作,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与传诵。

从这一意义讲,小说起初就是由民间的街头巷议演变而成。而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贵族气,为少数庙堂人士所吟咏。相对而言,民歌则为下里巴人所喜爱和传诵,成为民间文学的主体。

但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雅文学与俗文学,又相互影响和交汇,从而使雅俗共赏的文学成为传播主流。时至今日,俗文学与雅文学已经合而为一,相得益彰,难解难分,尤其散文,已经大众化,作者之多、读者之广,史无前例,成为当今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乃至今日,中国作家协会之外,散文另立山头,自上而下,建立起各级散文学会,一家独大,彰显了散文大国的风范。

伴随着散文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散文创作出版事业水涨船高、空前繁荣。理论评论家顾骧先生在《散文家喜欢的散文》一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时下散文走俏,各种选本,充斥坊间肆上。”以笔者为例,挤满书架的文学类著作,除了中外文学经典、理论著作和经典作品,各类散文专著和选集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百年散文选》《中国百年散文经典》《当代散文精品》《中国当代美文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等举不胜举,挤占了我这个记者出身的文学爱好者的大半个书架,壮哉!

放眼当今各级各类报刊,从人民日报到本埠的烟台日报和烟台晚报,文艺副刊也是散文当家,因为新闻媒体有一不成文的规定,拒登虚构类作品,当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连诗作也被拒于门外,各类纪实类的散文随笔,独领风骚。

与此同时,伴随着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发展,从事散文创作的队伍不断扩大,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队伍素质和创作水平,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本专著《散文研究》,就集中研究讨论了在散文空前繁荣的同时,如何总结现状,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作家们各抒己见。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文章题目是《散文河里没规矩》,中国当代著名女散文家韩小惠的文章题目是《散文又面临着转折的关头》,发人深省。与此同时,有专家学者响亮地提出“大散文”的新观点,一言以蔽之,散文创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创造,不断提高创作水平,让散文之花一枝独秀,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