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赵燕 徐琳 摄影报道
12月5日,烟台十四中启动了以“目标引领 技术赋能 提质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教科研年会。教科研年会开幕当天,烟台十四中与鲁东大学体育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烟台十四中一直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和首创做法曾在全国现场会上进行了分享。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烟台十四中多次承办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学校前来学习、观摩、取经。
与时俱进探索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近年来,烟台十四中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网络环境下的学生道德教育》《中学生幸福教育的创建与策略研究》《构建学习中心型课堂的教学研究》《“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推进“向心德育”品牌建设的实施方略研究》等省市级课题和学校各项活动的推动,与时俱进,持续探索。
烟台十四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0版,2007年: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学模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师生、生生课堂互动、思维碰撞、生成知识。
2.0版,2012年:三制四段五步教学模式,突出学案导学,以学定教,小组合作。
3.0版,2016年:互联网+345个性化教学模式,打破时空,突出学生个性化地学、老师个性化地教。
4.0版,202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345个性化教学模式,丰富各个教学环节的内涵,突出真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烟台十四中的德育也在持续改进。2021年,他们建构形成了“向心德育”品牌。该品牌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为目标,将德育系列化、系统化、规范化。
烟台十四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改革,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己任,通过系统的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革也孕育出了烟台十四中的育人模式——“向心教育”。该模式的灵感来自一个物理现象: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无论受到多少力的作用,其合力总是指向圆心。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指向一个圆心,这个“心”就是核心素养。
烟台十四中校长赵燕介绍,向心教育是一种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模式。该模式立足课程建设主阵地,通过教学、德育两条途径融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该模式的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强调学校要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初心,把“人”放在教育的中央,一切教育活动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追求。
2.学校要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成长为有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的人。
3.强调知行合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心系家国、有责任担当的中国人。
4.“匀速”是指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均衡发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016年首创
“345”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2016年,基于信息化教学情境下学习方式的改变,烟台十四中开创了互联网+“345”个性化学习教学范式,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完成知识经验的丰富和素养的提升,并获得烟台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基于深度学习的“345”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据,以任务驱动、深度学习、合作共生为基本学习方式,指向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时代新人的课堂样态。导师制(变讲师为导师)、班组制(变班级管理为班级和小组管理)、学分制(变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为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制度保障。
课前分为四段:学生,学案导学、预习反馈;教师,分析学情、二次备课。课上分为五步:复习检测、温故知新——情境导入、目标解读——预习反馈、基础梳理——交流展示、拓展提升——总结检测、布置作业。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模型,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和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从有形到无形,从拘泥于形到游刃有余。模式就像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这个学科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学习。学校倡导各个学科在学校教学模式大框架下形成有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
烟台十四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模式落地见效。
1.规范日常教研。各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采用“一五教研”模式,即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围绕一个中心问题,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中高考、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经过研究讨论,形成备课组新一周的教学重点内容,形成学案的共案。每学期对各教研组进行一次检查评价,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给予表彰奖励。
2.倡导多维研究。学校倡导教师每学期做好“五个一”:阅读一本教学专著,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总结反思,上好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参加一个科研课题或校本课题研究,编制好每一个导学案。优秀的教学论文将被推荐在学校教学论坛进行交流;教务处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了解学科教学、教研计划的落实情况,制定下个月的教研计划。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毕业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师傅两节课,使教师在持续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及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3.开展课堂比武。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校级示范课展示,同组教师听后即评。评课的基本方式是:授课人说课,明确教学设计和意图,说反思;评课人采用2+1方式点评,每人指出两条突出的亮点,提出一条意见或建议;教研组长最后做总结性概括。通过听评课,让授课人和听课人都有收获。学校经常组织校内优质课比赛、教学信息化应用大比武、大单元教学比赛、学习目标设计比赛等,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举办教科研年会。2023年,烟台十四中启动首届教科研年会,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年会持续近一个月时间,这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一次集中检阅、回顾总结,更是为下一年的工作蓄力再出发。在年会上,有教学业务的集中赛课、评课,也有各学科优质课的分享、集体研讨,还有对当前一些教育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聚焦。大家结合课改要求和阶段性教学重点任务开展研讨,交流经验,达成共识。今年启动的第二届教科研年会,是在首届基础上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进阶,聚焦单元学习目标研制,以整体视角设计系统连贯目标,助力学生构建知识网;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走向新高,借助软件平台打造互动性强、资源多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对新教材使用进行深入研讨,挖掘价值创新元素,开发特色教学成果。
5.鼓励学习进修。学校每年派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近百人次,邀请房超平、车言勇等专家及鲁东大学教授到校指导;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共读《大概念教学》《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深度变革:新时代教学策略》等教育书籍,为校内名师人选订购学科刊物;经常举办学习体会交流、读书沙龙,以用促学,进行教学改进。通过阅读交流和学习进修,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转变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师们的教育方法。
6.重视教师培养。对毕业一年内的教师,学校进行双师制培养,配有班主任导师和教学导师;对工作六年内的青年教师成立青年成长共同体,经常开展班主任工作辅导、教学辅导,每学期组织达标课、两笔字比赛等,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为学校发展增加后劲。学校还组织评选了校级名师、名班主任、青年新秀人选20余人,为这些教师搭建多元锻炼平台,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打造名师梯队。
“大德育观”树立
学生终身发展意识
烟台十四中坚持“大德育观”,即“人人都是德育教师”“事事都是德育活动”“时时都在实施德育”,强化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的意识。
学校强化学生终身发展意识,明确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通过德育课题研究、专家解读,开展德育一体化讲座、德育研讨会、学科德育四同课等,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强化德育科研意识。目前,烟台十四中省级德育课题《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中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已顺利结题,出版了两部德育相关著作。
烟台十四中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紧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利用升旗、班会、外墙板报、班级文化、学科渗透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对学生实施德育。每月一个专题,每周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实施序列化和专题化相结合的德育。
烟台十四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多维度深入推进。他们开发《中华传统美德》《红楼梦》诗词赏析等校本课程,在课堂上深入挖掘经典内涵,激发学生兴趣。课内外联动,语文组开展诵读、探究经典与“寻访家乡传统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传承。同时,每学期举办“倾听千年”诗文诵读、汉字辨析书写等竞赛活动,至少开展一次《红楼梦》人物诗词赏析、读《论语》悟哲理等知识讲座,以及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楹联荟萃等成果展,有机融合传统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品读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烟台十四中成立楹联社,开展系统的楹联教育,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他们组成十余人的专兼职楹联教师队伍,研发校本课程《楹联浅语》,定期开展楹联知识讲座,邀请市文联专家定期到校进行讲座指导。学校建设了两处楹联长廊,为师生赏析、学习楹联提供优质资源;开辟了德育文化墙和孝道文化墙等,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育人。
烟台十四中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社会服务、手工制作、职业体验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登山远足、拜谒孔子”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祭扫活动,还有参观市博物馆、地震体验馆、地质博物馆等活动,以及“情暖儿童村”联谊服务实践活动、“做春运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编织、面塑等手工制作活动,使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学校依托校内袖珍菜园、流动科技馆和校外“行知园”劳动基地、生态花卉园、黑尚莓酿酒基地等活动基地,将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融合,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既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
学校还每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结合多彩社团课程,举办读书节、合唱节、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多彩实践节等,同学们各展所长,个性特长得到锻炼提升。
育人成效明显
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烟台十四中向心教育育人模式的实施,成功实现了学校育人模式的深度转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办学质量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通过阶段性调查及测评,烟台十四中学生的社会参与、自我发展及文化修养维度下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烟台十四中开展“向心教育”研究与实践,从关注“知识本位”到关注“素养本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先后有5人次获得国家级优质课奖、12人次获得省级优质课奖,同时,5人获评正高级教师、2人获评山东省特级教师,还有数十人次荣获省市名师、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申报省、市教改课题近50项,出版著作10余部。
截至目前,烟台十四中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楹联教育基地、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烟台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烟台市十佳德育品牌学校等。
烟台十四中校长赵燕表示,教科研年会是对学校工作的一次全面“督导”,是教师们业务集中提升的一次“业务会”,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集体“大备课”,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大检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聚焦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更是直指学校主体核心——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成长,助推学校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