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2025年01月04日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王贵 李东隅

富民产业快速崛起,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开心笑脸幸福洋溢……放眼沃野烟台,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村庄,犹如一幅幅油墨画卷,镌刻在山海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从“一村一业一点”到城乡融合、连片打造,烟台以新理念新实践一体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前提。

2024年,烟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入分析自身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富农机制,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优势主导产业加速升级,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58.37亿元,连续15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草莓、茶叶等一批有特色、有热度、有前景的乡村特色产业正在崛起;全市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80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27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5199家,小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大市场有效链接、环环相扣。

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4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600余元;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31:1缩小至2.0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7%。

共同富裕绕不开城与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是主旋律。就烟台来说,由于特殊的山地丘陵条件,农村地区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路难通”“水难上”“人难留”等关系群众致富、制约乡村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中最大的短板。

2024年,烟台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形成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将水、电、路、气、暖等15类行业项目纳入农业农村“一盘棋”,改造提升673个村庄供水,新改建农村公路830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镇街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8处,建设高标准村卫生室475个;建成93处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助餐点668处,日均服务老年人3万余人次;县级快递园区实现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建成乡镇快递共配中心,85%以上的建制村建成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更强,课程更优,5301名高素质农民在知识、技能、视野上得到提升……

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农民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变成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碧绿的湖水,秀丽的山川,静谧的乡村,让龙口市七甲镇前迟家村成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的热点目的地;邻近的战斗英雄任常伦故里——常伦庄村,则吸引了众多市民带着孩子前往这里接受红色教育。村连片、共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看点。

2024年,烟台立足胶东乡村客观实际,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让一个个和美乡村由“一棵树木”长成“一片森林”。

连片打造,就是打破以村庄为单元的传统模式,注重产业区域化、新型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实施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片区联创、区域推进,释放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莱阳市做好莱阳梨文章,联合11个行政村打造“梨满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莱州市建设“金山银海和美金城”美丽乡村示范片,打造全国最大的石斑鱼、贝类种质库,为全国提供70%的优质种苗;栖霞市“甜美栖霞乐游果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涵盖后许家、草格夼等10个行政村,打造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综合体……

2024年,烟台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总数达到7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2个、总数达到4个,打造市级片区6个,储备县级片区10个。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让我们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福山回里镇西黄山村的村民正在采摘苹果(资料片)。

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