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林其兴
《庄子》中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来的内在规律可循,自然挺好,一旦人为的成分多了,就离真实渐去渐远。
当下,社会、家庭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也经常听到甚至目睹身边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方说容易焦虑、暴躁甚至是走向抑郁,更甚者还有自伤自残的,他们深陷其中有时并不自知,慢慢就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每每提起这类现象,人们经常会陷入困惑:孩子的心理健康边界是如此的模糊,平日里很容易看不到、摸不着,也测量不了;不清楚为什么,从哪一天开始,他们一点点偏进了这条“窄胡同”。本来该开设的课程也按期开设了,前段时间还好好的,过段时间就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让人很是心疼。看到孩子的不自知、家长的惶恐无措,想给予帮助却不知从何入手。即便是对症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也常常若抽丝般扯不清,大量付出却收效甚微,真是丹青无限,伤心不画。
很多时候越害怕什么就越容易发生什么,就像墨菲定律所说。但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总比一味地担心或者事情发生以后再想办法去补救更重要。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先前的建设远胜于事后的补救。毕竟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经不起任何反向实验,一旦造成不可逆,即便是不经意,伤的也是孩子的整个人生。
学校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建设?除了专业的人为干预,笔者认为还是要坚持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助力,让孩子自然成长,让孩子自主找到生活中的乐趣,生成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以及向前探索的兴趣,少去设置人为的“我以为”,这样就会很大程度实现去伪存真。“伪”的东西少了,心中不时时拘谨,自然就健康阔朗了。
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尝试:
爱上一门体育运动,抱着一种“玩”的心态。心理健康常常在体育活动的“玩耍”之中就能得到实现。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所有人的天性。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可以释放天性,舒缓平日学习的压力。孩子在进行这个体育运动项目时,一定要摒弃功利,不能当成一门课程来学习更甚是考试,而是纯纯粹粹地玩,玩出兴高采烈、玩出四肢顺畅,玩至浑身出汗。
我们有过长期跑步经历的人都知道,只要身体能承受,跑步是越跑越爱跑。因为在运动的时候,不仅能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人体也会分泌诸如多巴胺、血清素、内酚酞等物质,能提升人的正面情绪,产生愉悦和幸福感,同时消解人的负面情绪。当大汗淋漓时,全身的毛孔都张开嘴巴自由呼吸的时候,那种畅快的感觉不是孩子坐在教室里通过文字学习能感悟得到的。但是一带上功利,比方说为了中考体育而有目的地练习某些项目,那种无处不在的压力会随时摧毁孩子的运动热情。
帮助孩子找到一个稳定的兴趣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一个“兴趣”的问题。有兴趣就有热爱,就有主动的内驱力和内在的美好感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是一个人真正“觉”后而“践”的发自内心之乐。当遇到困扰时,兴趣爱好就是很好的心理润滑剂,能起到很大的心理调节作用,也会成为一种情感和精神寄托。有兴趣的孩子会把困扰当成一种挑战,自觉迎难而上,而非是一种负担或阻滞,当他挑战成功就会收获到自我实现的喜悦。所以,久而久之,兴趣和爱好会慢慢形成一种特长,让孩子产生自信和自豪,在不断地成功中实现自我。这种由兴趣爱好带来的正面情绪和积极体验,时间一长,就会累积成对事物、对世界的热爱,也会迁移至对整个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点燃生命的火焰。
让孩子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同龄伙伴。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孩子在学校上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读书成人,寻找玩伴和朋友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天性使然。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缺乏安全感,中国文化的“相人偶”属性也会让孩子自小就想拥有别人的支持和认可。除了亲情、师长等,孩子更需要一个与他同龄的信赖伙伴,他们一块成长,一起学习、玩耍、嬉戏、打闹等,更重要的是一旦内心不畅,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方式相互倾诉,而不是被成年人的条条框框束缚。我们常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赤子之心”非常可贵,一旦他们一点点长大了,那种先前澄澈的“赤子”心灵就会一步步走向趋利避害的成人功利,离纯粹越来越远。所以,在学校期间,很多的事儿,孩子自己能排解最好,风过无声,雁过无痕,这种成长方式挺好。成年人一旦参与进去了,往往会使其复杂化,因为原来的原汁原味没有了。
有些时候,部分学校和老师出于对“安全”的误解,把学生画地为牢尽量“管”在教室里,甚至在校园走路的时候都要走直线、照规矩,楼道里要求不跑不跳不出声等,但孩子们会想方设法“逃”到各个角落抑或是厕所里,甚至在厕所里去张扬他们的“个性”,分享他们心中的小秘密,形成一种值得我们反思的“角落社交”和“厕所文化”。一头管束愈重,另一头想往外驰骋也就愈重,把“赤子”过早涂抹上其它种种颜色,美其名曰“管教”,孩子的成长就会变了味道。不如把握核心方向,适当引导,让他们放心交友。
心理健康建设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尽量自然。学校自然地去创设环境助力孩子自然成长,而不是耗费大量精力去担忧、去包裹、去事后补网。就像同样是治水,大禹用“疏”,其父鲧用“堵”,效果截然不同。不仅仅是学校,家庭、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创设条件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份责任,这个“合力”能托起我们明天的希望。孩子一旦真正动起来、乐起来,对人生充满憧憬和探索欲望,如此,我们何必去愁他们的心理健康?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早动手,早引导,从小让孩子走在“自然”成长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