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消融治疗有了新方法

烟台毓璜顶医院心内二科完成烟威首例FARAPULSE脉冲电场消融治疗

2025年01月13日

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初红霞带领科室团队,在麻醉科团队的协助下,成功为两名房颤患者开展了新型房颤治疗手术——脉冲电场消融术。手术的成功,让心内二科成为全国首批、烟威地区首例开展FARAPULSE脉冲电场消融术(PFA)的科室。

导管消融是房颤治疗的最佳方案

据初红霞介绍,房颤是常见于老年人的心脏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心脏“乱跳”,时快时慢。房颤发作时,患者心慌心悸难忍,且容易诱发脑卒中等恶性后果,严重危害国民健康。据《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估算,我国约有2000万名房颤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房颤的发生率逐年递增,我国55岁至59岁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0.72%,80岁至84岁人群为6.52%,而9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18%。

初红霞告诉记者,这两名患者经术前检查均被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第一位患者同时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后遗症等。

“两位患者皆因心房颤动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初红霞说,“根据诊疗指南,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线治疗的最佳方案,可明显改善阵发性房颤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发生。”

两台手术消融时长均不到20分钟

经初红霞及其团队充分评估、多次讨论,最终决定为两位患者实施脉冲电场消融手术。

据介绍,目前房颤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导管消融术,可有效预防房颤复发,减轻患者症状。近年来,脉冲电场消融作为房颤消融治疗的第三大能量形式正在迅速崛起。

“脉冲电场消融是通过对组织施加微秒级乃至纳秒级的高压电脉冲使细胞凋亡,与传统的射频和冷冻能量相比,可选择性地损伤心肌,而保留血管、神经及心脏周围组织,从而避免传统射频及冷冻消融带来的食道损伤、膈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初红霞说,“由于放电时间非常短,同时不依赖热效应产生组织损伤,所以可进一步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已成为继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后的第三种房颤消融治疗的新方法。”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在手术团队、麻醉科和导管室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术中,初红霞团队将脉冲消融导管放置于患者肺静脉口部和前庭部位,通过脉冲消融系统释放2.0KV的脉冲电场能量至心肌组织,致使心肌细胞达到有效的、不可逆的损伤,消灭了病变的组织。“术中放电电位即刻消失。”她欣喜地说,“脉冲消融术后,经验证,患者的肺静脉均完成了电隔离。”

记者了解到,两台手术消融时长均不超过20分钟。其中,第一位患者脉冲消融时长为18分钟,第二位患者脉冲消融时长为17分钟。“两台手术均高效完成,术后两名患者各项体征正常,安全返回病房,无任何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初红霞表示,两名患者术后一个月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

新技术手术简化、成功率高

在新技术诞生前,射频消融术和冷冻消融术是最常用的消融方法。初红霞告诉记者,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是最新的消融技术,“能通过高压电脉冲,实现消融点细胞凋亡的目的,达到抑制紊乱心律发生的作用。”

与传统消融技术相比,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具有更高的组织选择性、更快的消融速度以及更低的贴靠要求,能更精准地作用于目标区域,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大程度降地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最新的《脉冲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临床使用及操作流程专家共识》建议,脉冲电场消融可用于不耐受、不愿意或服用抗心律药物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治疗。

“对于医生而言,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学习曲线更短,手术过程相对简化,手术操作更容易,初学者成功率更高,这一特点有利于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与覆盖,大幅提高房颤治疗的可及性。”她说,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相较于传统消融与药物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为房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相信未来这一术式将为更多房颤患者带来长久获益,进一步推动房颤领域诊疗的发展。”初红霞说。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