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元起:创办栖霞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5年01月13日

张荣起

如今,提起美丽乡村,栖霞的国路夼、后许家村可谓远近闻名。同时,两村的带头人常建富、王进军也声名远播。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方,总有一批先进代表在前面开路、树立典范,然后面上开花。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这样的先进典型也不鲜见。栖霞市接官亭村的江元起,带头创办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典型人物。

百家姓氏聚成一个大家庭

接官亭村坐落于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所在的英灵山左下方,发源于牙山的清阳河从村前流过,连接青岛、烟台的204国道(一级路)从村侧通行。据传,早些年此处并无村庄,因地处官道要冲,明代成化年间,知县路真在此建亭,接待朝廷巡视地方的官员,被称为接官亭。后来有些无家可归的人常在此处过夜,渐渐地,有些租种周边地主土地的佃农就在亭子附近搭棚寄住,流离失所之人也凑过来,或搭棚,或掏窑洞居住下来。这里的简易草房不断增多,日久形成村落,取名接官亭村。遇上荒年,拉家带口流浪到此村落户的人也渐次增加。村民来自四面八方,真可谓百家姓氏聚成一个大家庭,所以接官亭村从无排外的风气。据统计,全村增至百户时,有35个不同姓氏,增至125户时,其中94户是一担筐篓挑过来的。

贫农陈显德是泰安大选庄人,被生活所迫,只身流落到烟台拉洋车,整天奔波于大街小巷,也挣不出养家糊口的钱。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他的家乡又遇灾荒、遭兵祸,一家人实在活不下去,妻子刘淑美只好带着一男二女三个孩子投奔他而来。不用说,烟台是养活不了他们一家大小的,听说桃村周边是抗日根据地,他们便一路乞讨来到接官亭村,在村南一个废弃的砖瓦窑暂住下来。这里虽是根据地,但土改之前穷人仍无地可种。陈显德靠给地主扛活勉强维持生计,未成年的儿子给人放羊补贴家用,即便这样也入不敷出,妻子刘淑美时常带着女儿乞讨。后来带头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江元起也是赤贫户。他的祖籍是即墨,先祖何时逃荒过来的,他也说不清,只知本人是1908年出生于接官亭村,一家人辈辈世世给地主扛活,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日子。1941年,许世友将军挥师解放了牙山,建立了牙山抗日根据地,贫苦农民才有了翻身做主的希望。

响应号召建起互助组

因群众基础好,抗战爆发前,接官亭村就有地下革命工作者。他们以打短工、做生意为名,进村开展工作,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建立党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为了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去,村里先后建立起各救会、青救会、儿童团以及民兵组织。埋地雷、打游击,是他们经常进行的抗日斗争形式。在村周边,日本侵略者两次踩响了地雷,被炸死炸伤数人,村民还活捉了一名日军士兵。

1942年,抗日民主政府在上桃村召开贫雇农翻身动员会议,接官亭村有14名贫雇农参加,大会号召“穷苦人民团结起来,为改变穷困生活而斗争”,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算旧账、反恶霸等群众革命斗争。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在减租减息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土改复查运动,农民彻底翻了身。这些斗争和运动,对全村的农民尤其是青年人是很好的历练,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孙久红、鲁学海、江德显、朱家林、梁全、江元起等就是在运动中相继加入组织的中共党员。为了让翻身农民迅速摆脱穷困,改变生产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1945年,胶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接官亭村设立了农业研究会,江元起担任研究会主任。他带领群众改良品种、科学种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支援前线,并响应民主政府号召,采用变工、插犋(意思是指两家或几家农户合用牲口、农具,共同耕种)及季节性互助合作形式,适当解决了劳动力薄弱、缺大农具、缺牲畜农户的困难,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收。1947年,江元起根据中共中央“组织起来”的方针,带头组织了7户常年互助组,共拥有土地50余亩、牲畜4头、犁4张、耧两犋、耙两盘。他们发挥集体智慧,合理安排劳动力,采用或实验科学的种植方法,硬是在山瘦瘠薄的土地上,头一年就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一扫互助组刚成立时的“互助组要吃大锅饭”“入组不自由,有事得请假,整天受江元起管”等风言风语。江元起正确贯彻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当年粮食平均亩产250多斤,比单干时增产30%。在1948年前方战事吃紧又遇灾害、农村劳动力极缺的情况下,江元起的互助组既动员青壮年支援了前线,又保证了粮食不减产,充分显示了互助组的优越性,坚定了他们继续办好互助组的信心。

江元起互助组的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而一些未入组的农民仍处于半饥饿状态。当得知因体弱多病不能参加劳动的江登云吃不上饭时,江元起主动登门问寒问暖。他把上级发来的救济粮——50斤大豆送给了江登云,互助组拿出地瓜秧帮他栽了5亩地瓜,又帮他种了2亩花生,江登云一家深受感动。秋天,江登云家的地瓜、花生都丰收了,互助组又帮他收回了家。江登云亲眼看到集体的力量,当年主动参加了互助组。

除了江登云,在江元起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的苦难户还有许多。江元起把互助组办得风生水起,把别人的困难看成自己的责任,不仅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对全村的生产影响也很大。1948年,共产党员刘温也组织起一个互助组,两组并肩作战,互相竞赛。到秋天一盘算,江元起领导的互助组更高一筹。江元起受到了上级政府的表扬,年终参加了县里(时属牙前县)召开的劳模大会及农业增产大会。江元起带上4斤重的大地瓜和近2斤重的玉米棒,向全县的农民兄弟介绍了丰产经验,引起轰动。

1949年春,江元起以县劳模的身份参加了在益都县召开的华东农业会议。会议提出了“地瓜当家、花生赶集”“多锄一遍地,多打一成粮”的口号。接官亭村在江元起和刘温的带动下,又有好多群众被组织起来。大家集思广益,完善了组织结构,制定了合理的分配原则,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1949年秋,胶东遭受了罕见的台风侵袭,山里的高秸作物全部失收。而江元起等互助组按照党的要求把春地全部种上了地瓜、花生,不但没受损失,反而获得了大丰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翻身人民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江元起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当年,江元起出席了山东省政协会议,年终又参加了县劳模大会,被奖励耕牛一头。他把牛交给互助组,让大家共同使用。

四户半合作社引发办社高潮

1950年,土改结束后,确立地权,签发土地证,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在此基础上,江元起重新整顿了互助组,合理分配当年的收入后,又添置了一些新农具和畜力,使集体经济再次壮大,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也是胶东地区的先进典型。1951年,江元起光荣地出席了全省工农劳模大会,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先后去北京、陕西等地参观学习。他还以全国劳模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春,江元起出席了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高层会议,学习党中央关于“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方针。江元起对比了一下,合作社比互助组更有共同富裕的保障,当场表态一定响应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并与出席会议的本县劳模牟福亭和文登县(当时威海范围属文登专区)全国劳模张富贵挑起了带头办社竞赛。

回村后,在莱阳地委(当时烟台范围属莱阳专区)等各级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接官亭村开始酝酿办社。在党支部会上,江元起传达了上级的会议精神,提出了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任务,让大家统一认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农民致富的唯一出路。

3月份正是为全年生产做计划的关键时刻,江元起立即着手动员大家报名参与合作社。真要迈出第一步时,大家又犹豫起来,有人甚至说:“爹爹儿子还要分家,张、王、李姓能搞到一块吗?”也有人说起风凉话:“大伙再不用发展了,等着吃大锅饭就行啦!”也有几户参加过互助组的贫农强烈要求办社,并郑重声明:“别人愿不愿意我们管不着,反正我们要办社。”大家力推江元起当社长。最后,铁心要入社的有贫农江元起、江元祥、江德义、鲁学进,当初成立互助组时他们都尝到了甜头,如今办合作社更是义不容辞。中农朱庆林原本在刘温的互助组,也尝到过甜头。可是他心里明白,入社后土地、牲畜、农具归集体所有,秋后分配时,土地股分配少,而劳动力分配多,这样土地多就吃亏了,心里有些矛盾。于是,他采取了脚踩两只船的办法,入上几亩地试试风头,即便吃亏也伤不着筋骨。就这样,接官亭村四户半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诞生了。上级领导得知后,马上发来了贺信,表示支持,入社的群众更坚定了办社信心,表示非干出个样来给大家看看不可。

由于合作社的土地薄、工具不占优势,江元起不得不从科学种田上下功夫,发动所有劳动力一起出动,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正当大伙干得热火朝天时,村里有人说起风凉话:“你看人家的合作社到底是优越,连老婆孩子都上山了……”入社的个别妇女经不住讽刺,豁上不挣工分,也不出工了。江元起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议论,他深入民户说服动员,最终稳住了社员们的情绪。

在上级农技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农具不断更新,加上社员们的精耕细作,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初步显示出来。相比之下,单干户的庄稼长势大为逊色,他们打心眼里佩服,说风凉话的人也销声匿迹了。江元起抓住时机,组织女社员到农田参观。大家个个赞不绝口,从此“半边天”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区、县的领导来了,他们还组织各村的先进农民来参观。为贯彻落实省会议精神前来考察的团体也络绎不绝。接官亭村四户半合作社的出现,如同一条爆炸新闻,传遍胶东半岛。

秋天到了,全村的人都关注着合作社的收成情况。江元起要求社员们精收细打,力求丰产丰收。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秋粮全部入库。据统计,玉米平均亩产550斤,谷子亩产500斤,花生丰产田亩产820斤,地瓜亩产4000余斤。除交公粮外,余者分到各户,其中,江元祥8口家,分粮1万斤;江德义4口家,分粮1万斤;鲁学进3口家,分粮7500斤;江元起7口家,分粮8500斤;朱庆林3亩2分地,分粮1060斤。社员分粮之多,在接官亭村史无前例,社员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与合作社暗中比赛的单干户孙茂成,玉米亩产210斤,相差300斤。在事实面前,孙茂成心服口服,毫不犹豫地提出入社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亩产和分配数目张榜公布后,其他群众也纷纷要求入社,不几天便报名83户,经上级批准后,命名为“英灵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挂牌那天,区党委书记带领各村党支部书记、区种子站长、农技站长、兽医站长、供销社主任等来到接官亭村祝贺。此后,远近前来参观、采访的更是令人应接不暇。在江元起的影响下,邻近的石字线、高家庄、白马庄、上桃村、涝都、南埠、长沙堡等村,也相继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轰轰烈烈的办社高潮,在牙山脚下迅速形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江元起办合作社不久后,本县唐家泊区牟福亭、文登县张富贵所创办的合作社,同样辐射到周边村庄,办社之风形成席卷胶东大地之势。

合作社的活力势不可挡。至1953年,接官亭村的绝大多数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巩固发展,1955年秋,江元起又率先办起了五个村庄融为一体、规模大、势力强的英灵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她像一枝奇葩,绽放于英灵山下。

鲜果送给毛主席品尝

江元起的农业合作社方兴未艾时,又赶上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华东局、山东省、莱阳专署相继下发文件,帮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帮扶的对象包括兴办互助组、合作社早的村庄,接官亭村名列其中,上级无偿拨给他们1200株苹果苗。此前,栖霞只有少数村庄的个别农户有果园,不成规模。这次上级一下子就帮扶全县(东西两栖)1.75万株苹果苗,开了栖霞大面积栽植苹果的先河。

接官亭农业合作社领到苹果苗后,江元起立即召开社员大会,社员们大干一冬春,共栽苹果树40余亩。为了把果园管理好,他们专门成立了果业技术队,加大了水肥及修剪等管理措施。四年后,苹果开始挂果了,有些较大的树果实累累,压弯枝头,煞是喜人。社员们赞不绝口地说:“这么好的苹果来之不易,都是江社长的功劳。苹果下树后,要先拣个大的,让江社长尝鲜。”这话很快传到了江元起的耳朵里。数月前他出席了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恰逢毛主席到济南视察,接见了全省劳模。江元起激动的心情久久难平,他被毛主席握过的手至今还暖乎乎的。他深情地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莫忘毛主席。我们今天能收获这么大的苹果,首先要送给毛主席品尝啊!”社员们拍手赞成。江元起安排果园队遍山挑选,小心采摘,装在木箱里寄到北京,并写信感谢毛主席指引合作化的金光大道。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代表毛主席给接官亭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写来回信:“寄给毛主席的苹果和信都收到了,谢谢你们!此复,并致敬礼!”回信给了接官亭村的人们极大的鼓舞。从那时起,有关栖霞苹果献给毛主席和“接官亭的苹果皮薄、清脆、口味好”的赞语就在栖霞县内悄然传开。

教子务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最缺乏的是知识人才。接官亭村需要一大批记账员、会计员、技术员等,却一员难求。直到1961年,江元起的儿子江德国初中毕业,江元起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家祖辈没出个念书的,如今终于有了中学毕业生,队上又添了个有文化的人。可江德国却认为自己念了九年书回家种地是给父亲丢脸。一天,江元起和江德国谈起了这件事,他以自身的体会教导儿子说:“我生在旧社会,一天书也没念。解放后,有了党的好政策,我才有机会领导农业生产。可是我没有文化,遇到了很多困难。领导好农业生产,也要有文化啊!”听到这里,江德国也想起老师的话:做什么工作都有出息,就看抱着什么态度。他想:“父亲听了党的话,带头搞好农业生产,曾进北京见过毛主席。我就把志向立在农村吧!”江元起见儿子想开了,进一步鼓励他说:“这就对啦,旧社会我扛活捞不着念书,如今你能成为中学生,是党培养了你,你就应听从党的安排。你看咱社农、林、牧、副、渔,样样都需要有知识的人啊!”江德国听后说:“爹,您瞧好吧,我一定能成为种庄稼的好手!”

江德国回乡正赶上秋收秋种,他满怀信心地投入了生产中。江元起则当起了他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干活。春节过后,队上要选拔青年到窑上烧砖瓦,江德国被选上了。到了窑上,不管是调泥还是摇机器,他都不含糊。出窑时,他看着一窑窑红彤彤的砖瓦,心想:我这不是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吗!

众所周知,《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的原型是栖霞北路家沟村的女党支部书记栾志香。可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也有江元起的影子。

就在江元起教子务农不久后,为迎接1963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话剧会演,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蓝澄提前一年到胶东老区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创作剧本。胶东黄县(今龙口市)籍的蓝澄,战争年代做过党的地下工作,曾踏遍了栖霞牙山和艾崮山抗日根据地的村村落落。如今他重走当年路,先后采访了包括江元起、栾志香在内的十几个老村党支部书记,最后以北路家沟村栾志香领导社员闸水库、整土地为中心情节,确立了《丰收之后》的剧名,塑造出了赵五婶这个典型形象。

江元起在英灵山下的这片热土上奋斗了70年,2001年溘然离世。他生前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他为社会主义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同英灵山一样,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

1945年,胶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接官亭村设立了农业研究会,江元起担任研究会主任。他带领群众改良品种、科学种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支援前线,并响应民主政府号召,采用变工、插犋(意思是指两家或几家农户合用牲口、农具,共同耕种)及季节性互助合作形式,适当解决了劳动力薄弱、缺大农具、缺牲畜农户的困难,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收。

1950年,土改结束后,确立地权,签发土地证,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在此基础上,江元起重新整顿了互助组,合理分配当年的收入后,又添置了一些新农具和畜力,使集体经济再次壮大,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也是胶东地区的先进典型。1951年,江元起光荣地出席了全省工农劳模大会,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先后去北京、陕西等地参观学习。他还以全国劳模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