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脑”赋能劳动鉴定

烟台去年组织开展劳动能力鉴定9400人次,群众满意度达100%

2025年01月20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通讯员 刘文辉 王涛)日前,烟台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申请病残鉴定的30名职工进行了现场查体,并加班审核材料,以最快的时间将鉴定结果挂网公示。30名职工将作为今年第一批享受病残津贴的受益者,享受到社保政策的关怀。

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劳动能力鉴定一件事改革,围绕智能化、规范化、便利化,优化办事应用场景,构建风控闭环体系,创新集成便民服务,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在全省率先探索形成了劳动能力鉴定烟台新模式。去年,我市创新“两异地一随机”“背靠背”机制,组织开展鉴定9400人次,查体过程群众满意度达100%。

智能化,平台打通100多项数据

烟台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劳动能力鉴定智慧平台。网上申报、现场鉴定、后台审核,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办公。

纵向上看,智慧鉴定平台全面接入山东省、烟台市政务服务平台网络系统和“烟台一手通”手机App系统,实现后台鉴定管理系统与外网申报系统无缝衔接。

横向上看,市与市本级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与医保、卫健等部门数据互通,形成多场景、多领域、全周期管理的数据库,实时获取服务对象的个人身份证明材料、工伤认定文书材料、工伤认定申请时提交的诊断材料等4大类100多项数据信息。职工可通过网络端、手机端、自助服务端等多渠道进行劳动能力申请,实现了后台鉴定管理系统与外网申报系统无缝衔接,网报信息和电子材料即时查询。平台上线以来,已经通过网办模式受理鉴定超过4万人次。

规范化,全流程闭环管理保公正

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科学规范,关系着公正公平,关系着基金安全。为了构建劳动能力鉴定业务标准体系,烟台市社保中心构建了一套劳动能力鉴定网办服务标准体系,制、修订各项标准规范46项。同时,加快标准应用,在3家医院建成标准化样板基地,在5个区市完成标准化场地改造,全市实现受理同步、办事同标、服务同质。

在业务办理环境方面,市社保中心将劳动能力鉴定现场划分为等候、签到、查体、应急隔离四大区域,将场地设置的科学性和协调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有效防止“熟人鉴定”“人情鉴定”。

在鉴定流程中实现闭环管控。事前,实行专家异地抽取、职工异地查体“两异地”机制,严防人情鉴定。事中,现场随机叫号、一专家一诊室“背靠背”查体,集体评审确定鉴定结论。事后,鉴定全程录音录像存档备查,查体职工现场进行满意度测评。

经过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市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更加安全规范、高效优质、便捷易得,最大程度上压缩了人为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便民化,精准服务提高满意度

组织专家远程连线跨市为申请人线上鉴定,为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不断增加鉴定中心方便更多人就近查体。从这些暖心的举措看得出来,烟台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力推进劳动能力鉴定精准服务,用心维护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切身利益,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我市不断调整优化申请受理、审核录入、鉴定组织、结论送达等业务环节,变“繁杂申请”为简单录入、信息确认,打造集网端、掌端、自助端于一体的多元化“无窗口”模式,压缩后台时限、30日内出具结论。

在人性化服务方面,我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主动响应群众需求,实行帮办代办、远程视频等便捷化、适老化服务,让有特殊需求的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参加鉴定,尽早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依据大数据分析,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目前形成了集成化服务,以主动提醒申请鉴定为始、鉴定结论自动邮寄送达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