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唐韶军关于武术精英品质的定义表面上看是对习武之人理想品格的塑造,而实际上却高度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进德修业的培养目标。即,武术精英也应该像君子一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现在的话讲,即立定远大的志向是首要;坚守道德规范,以之为立身行事的准绳;而一切行为准则之中,仁又是主要的,仁是内心的修养,由此才会爱人、爱业、爱国;又由此才能有对“艺”(武术技能)掌握的愉悦。
“道”“德”“仁”“艺”四者次序分明,涵盖了武术人人生修养的要点,缺一则人格不可完善:无志向,半途而废;缺德行,立人无根;少仁爱,精神空虚;无技艺,腹中羞涩。
如此一来,《武术精英研究》就把君子之风与武人之范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一改世人素来对武术人鲁莽冲动、江湖义气的“污名化”印象,使武术精英以一个全新的君子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志于道
志,是心之所之。这里的第二个“之”是“往”的意思。道,是道路。人生在世,总要有路可走,而且要走在应该走的路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旅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文人应志于学道,而武人必志于武道。武术精英之武道则是:不仅仅把习武当成是一种“生存策略”“生活技能”,或一种“以武入仕”的手段,也不应仅仅满足于“仗义行侠”“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而是自始至终都应牢固地树立起“一种‘纾解人间不平’的正义感,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甚至是一种‘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
据于德
据,固守、执守而不失的意思。据于德,就是德行的修养。具体到武术精英来讲,就是要据于武德。因为“道德上的任何一个污点都是致命的……道德上的缺陷比武功上的不足更足以使他身败名裂。所以,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人等道德诉求就成为武术精英的首要品质”。武术精英要真正的志于武道,就首先必须据于武德。也就是说,武术精英只有完全做到了道德高尚、品德优良,才能切实践行武术道义,并真正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和人生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武术精英研究》还在“以德为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德统武”的观点。同时,唐韶军还旗帜鲜明地表态:“武德”既是习武的前提条件又是习武的目标追求。
依于仁
“仁”字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多(109次)的儒家核心概念。《说文解字》认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引申为广义的道德范畴。简单来说,“仁”就是讲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依于仁”的“依”就是依凭、依托和依靠的意思。在孔子看来,人能够切实地弘道与行德,其根据和原动力就在于内心之仁,也即个体对人对物应有的一颗仁爱之心。在《武术精英研究》作者看来,精英品质之所以被当作是习武之人的一种理想人格,就是因为武术精英的内心之仁能够在武术实践中自觉地展现:不管是闯荡江湖、仗义行侠、锄强扶弱的个体行为,还是抵御外寇、自保家园的集体行动,武术精英都展现出了内心的仁爱之德。“仁”虽然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但同样也是武术思想的核心,武德中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作者巧妙地把“仁”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武术精英研究》的始终,有效实现了武术精英与文人君子的道德对话和思想交流。
游于艺
根据儒家培养君子的思想,“游”字理当是“学”的意思,“学”是完美展现君子之风的基本保障和正确路径。“艺”字泛指“才学、技能”。所以“游于艺”就是指通过学习提高技艺。对于武术精英来讲,因培养目标是“德艺双修、文武兼备”,所以其所“学”之“艺”就应该是面面俱到的,除了要学习文人成才的必修内容之外,还要更加专注于武艺的训练。《武术精英研究》将武艺高强看作是成为武术精英的标志性条件。既然是武术方面的精英,那就必须在武功造诣上有所突破。与普通的习武者相比,武术精英应具备更加高深莫测的武功。《武术精英研究》一书还隐喻了“游于艺”的另一种深层含义,即武术精英不光具有高超的武艺,而且在使用武力时还展现出了“游刃有余”的佳境。
《武术精英研究》一书中,武术人中的佼佼者之所以被作者当作社会精英来肯定和赞许,不仅仅关乎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人生格局,更重要的是其“游于艺”的生命涵养,即依仗高超武艺,“通过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想境界。从全文来看,武术精英的内在生成逻辑乃是以“志于道”为先导、以“据于德”为依据、以“依于仁”为基础、以“游于艺”为落实。这样,全书就巧妙地隐喻了孔子关于君子的培养理念,把武术精英的品格和君子风范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