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年味,是孩童们期盼已久的眼神。扳起稚嫩的小手指,计算着快乐的距离。纷繁的日子,被他们从指缝间轻轻推走。艰辛的生活,在这里全都演变成了幸福的密码。
年味,是老婆赶集提回来的大包小包。平日的吝啬,被慷慨大方的腊月大集吞噬得无影无踪。
年味,是老人们问了一遍又一遍,在外工作的儿孙们何时放假?团圆的期待,写在眼角的皱纹里;绕膝的欢乐,填满鹤发童颜间。
年味,是飘飘洒洒的腊月飞雪,载着欢乐,裹着吉祥,走进千家万户。
年味,是一盏盏挂在门楼下的大红灯笼,流光溢彩,靓丽了大街小巷。蒸饽饽,满屋子热气腾腾的蒸气将年味浸润得愈加饱满;烀下货,扑鼻而来的肉香将年味留在满满的口水里。
年味,是劳累后的躺椅。微闭双目,轻舒筋骨,用一刻舒解一年的辛劳,安心而坦然。
年味,是夜色里疾驰的列车。工地上的嘈杂,脚手架下的汗珠,此刻,都在列车的飞奔中化为寂静和甜梦。思绪,早已被浓浓的乡愁带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小山村。
年味始于腊八,过了腊八便是年。
年味是除夕夜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还是初一早晨亲切的拜年?是寓意吉祥的大红门对,还是喜庆俏丽的好看窗花?是男女老少一色的新衣裳,还是家家户户满桌的好饭菜?是孩子们接过压岁钱时喜悦的笑脸,还是老人们享受晚辈祝福时满足的神情?是电视机前饶有兴趣地对春晚的品头论足,还是杯觥交错中弟兄们的尽情狂欢?这些,无疑是中国年最鲜明的特色。
不知从何时起,“年味淡了”一说,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年味为什么淡了呢?真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而且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我只是想说,曾几何时,鱼啊肉啊这些以往过年才能吃到的所谓好吃的,现在不用等到过年了,平日里想吃就能吃到,过年再吃就不觉得那么好吃了。
过去,穿新衣、戴新帽,是新年的一项隆重而神圣的仪式。大人虽说不像孩子那样将兴奋溢于言表,但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现在,有谁穿件新衣服还要等到过年?
把稀缺变为日常,拥有不再是太久的等待,这样的年味淡了就淡了吧。
作为年的重头戏的文娱活动、老百姓说的“热闹”,现在更是动动手指躺着坐着都能看到。那个跟着电影放映员成夜成宿地跑了东村跑西村的年代不会有了。这样的年味淡了,能有什么办法呢?
回忆往往会变成一种怀念。或者说,因为有了怀念才有回忆。可是,你怀念的是永远回不来的童年,永远回不来的青葱,永远回不来的年轻。不是吗?说肉不香了,固然可能有肉的问题,可你敢说不是你的日日三餐不缺肉而产生的味觉疲劳?说现在过年不热闹了,是不是因为我们平日里透支了太多“热闹”的缘故呢?
在我看来,过年更像是一个过程,是过了腊八之后年味越来越浓的欢乐祥和的氛围。这氛围让人心生美好。
温暖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往日的误会,琐事的磕绊,随着暖暖的一声“过年好”,前嫌尽释。还是好兄弟,还是好爷们,还是好婆媳。
过年也是一种期盼,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的一年总有诸多的不如意,新的一年一切都会好起来。
过年还是一种虔诚的膜拜,对祖先的敬仰,对生活的感恩,对理想、对信念、对善良的憧憬与坚守。
年味止于元宵节。正月十五一过,家家户户都把门楼下的大红灯笼取了下来,仔细包裹捆扎,放好了,等待来年再挂起来。大中小学陆续开学,玩野了的心,从背起书包的那一刻起,收了回来。
乡亲们开始上山了,农活多的是,该干啥干啥。年味消散,一个个斑斓的梦想,同时升起。
年 味
□牟劲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