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张万和
在中国金都招远西部边陲,钟灵毓秀的灵山北麓石镜山前,有一座古代陵墓,坐西朝东,远以栖霞艾山为前兆,后以石镜山为依靠,人言风水宝地。墓前曾林立着敕建的汉白玉牌坊、御碑、翁仲、神兽、华表和供桌等,威仪四方。
这,便是钦恤赐葬、位列大明九卿之一的南京通政使,谥封工部侍郎、少司空的二品大员杨觐光之陵墓。
杨觐光,“历宦二十又九年,使署八部,曹六藩,臬五大冏,正四纳言,流寓一,林居一,外内艰四,是则公之始末”。其“生膺七封,殁邀双恤,得国之荣”。意思是,他为官29年,在大明朝廷多个部门担任要职,在多地担任封疆大吏,政绩卓著,清正廉洁,多次受到恩封,死后得到殊荣厚葬。
一
杨觐光,1585年生于烟台招远城里村。少年时代,他天资聪颖,喜游好玩,常在河中戏水捉鱼,整日徘徊在沙河边,旦忘食,暮忘归。然而,晨起赴校读书,他一字不误,10岁便能解评《史记》,时人“奇其狂,奇其慧”。地方官员将他的优异学绩奏报给朝廷后,万历皇帝曾制文曰:“独往高标,再来异表。”
17岁时,杨觐光学业成绩出类拔萃,名声在外。18岁时,曾在县试中轻松夺冠。但乡试时,19岁的他不慎失误,竟然“下第”。之后他发奋图强,习文练武三年,21岁省试时一举夺得亚魁,即举人第二名;翌年殿试金榜题名,赐进士及第。可谓:“弱冠而焜耀汉庭,皇华而委迟周道。”
招远历史上,历届科举总共出过文武进士26位,其中杨家一门二进士。觐光之弟观光,后来也得中进士,曾官至詹事府少詹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兄弟之名皆耀然于国子监明代进士题名碑上。
二
出士入仕的杨觐光,乃国之栋梁,一生荣膺七封,颇得朝廷赏识。大明皇帝在委任诏书中言其“允文允武”“宏瑰襟宇,端亮志操”“冰壶映洁,霜锷淬锋”“功高绸户,绩茂专城”,足见他功高绩伟。
26岁时,杨觐光丁忧期满,进京入朝后,始任“行人司行人,代天子使四方”。曾经远涉秦(陕西)、韩(河北)、晋(山西)等地,“持节复命”“不虚王事”,被敕授修职郎。31岁转任兵部,“拜武部主事”,干练务实,不久升任车驾司主官,敕授承德郎。36岁调至礼部,先后任主客司主事、精膳司员外郎、郎中,业绩不凡,诰授奉直大夫。继而临机受命,改任祠祭司祠郎,曾成功主持筹办大明王朝50年未曾举行过的天坛祭天大典。其行事谨慎果敢,干才彰显于朝廷,峥嵘卓荦于群臣。
39岁时,杨觐光晋升为江西省布政司参政。其时,江西省自然条件差,治安混乱,官司颇多,地方诸侯和文化教育界矛盾突出。杨觐光赴任后,施以强力措施,法理并举,宽严相济,惩办首恶,教化民众,理喻郡王等,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当地贫穷落后、治安混乱、讼事不断、藩儒纷争等突出问题,使局面焕然一新,治地有口皆碑。“时称神明,民庆再造”,旋即加晋江西按察使。
40岁时,杨觐光晋为陕西省右布政使,赐授通政大夫。翌年,又升任左布政使(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省长),赐授通奉大夫,兼任固原(在宁夏)兵备道(大区军事长官),“带甲十万”。其时,陕西乃西北要地,固原三面制边,杨觐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责任重于泰山。期间,阉党一派官吏“皆贪黩虐民”,官府“岁饥征粮”,“民遂起为盗,流寇起”。杨觐光初至任上,为政举步维艰。但他体察民情,敢作敢为,如实奏报朝廷,恩威并举,“知必言,言必行”,所辖之地“居二载,寇盗屏,军民两利,名声大振”。一次,阉党官吏克扣军饷,断绝供应,导致士兵持军械要挟军官,部队面临哗变之危。“公(觐光)单骑之,喻以义,众遂贴然”,同时当场怒斥阉党逆行,威而镇之。从此,关中人“素耳(闻)公之名,皆爱而惮之”。为了建设和巩固大明西部半壁江山,其卓尔不群,精兵简政,“利策铸山”,在关中地区大兴“兵农与礼乐,政修屯牧,秣马椎牛”,殚精竭虑,固本壮基。他恩威并举,和战兼施,任内“六瑞通诸侯之好,九伐赞中国之威”“布威德于西陲,敷威于域外”,文治武功卓著,为镇守九边、安内攘外,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离任时,“兵民拥道,号呼至前,驺不得方驾”。
43岁时,杨觐光被拔擢为陪都南(京)太仆寺正卿(小九卿之一),晋阶中大夫。47岁时,杨觐光任南京通政使(九卿之一),晋通议大夫;同年向皇太子进《千秋表》,陈献治国良策,忠心可鉴,获得嘉许。任内,日理万机,鞠躬尽瘁,常“旁参举案,药饵盈床”“兴废起敝,夔席一新”,为治理陪都南京、处理南北两都间的政务、振兴大明王朝纲纪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大功名垂青史,殊勋光耀后世。因其博学多才,德高望重,还受命主持南中国的科举考试,为国选贤,拔擢人才,留得芳名。
然而,他“夙劳成疾”,一病不起,51岁便英年早逝。死后,皇上哀悯,赠工部侍郎,加赠少司空,钦恤治葬。
综观杨公29年宦海人生,史志典籍有定评:“刚毅多大节,名声籍甚……诚一代伟人。”
三
作为政要的杨觐光,为民怀忠诚之志,报国具栋梁之才,执政有丰伟之绩,律己博清廉之誉,名振京华。作为普通人的杨觐光,齐家拥赤子之心,爱乡行侠义之举,为人持清正之气,行文有惊世之作,誉满朝野。
杨觐光恪守孝道,弱冠之年得中进士后,父亲亡故,居家守孝三年不仕。知天命之年,官至二品,服侍老母倾心尽力,感动得老人家“流涕不自持”。任职太仆寺卿时,皇帝感其大功在身,欲恩封其子为官,但他念大哥在乡间持家务农,一生无缘出仕加冕,故慨然以兄之子补任,代亲子荫袭官爵。其情深义重与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任职通政使后,适逢胶东叛军孔有德、李九成盘踞乡里,克登州、围莱州,兵灾祸及蓬莱、黄县、招远和掖县等地。其时,官军屡剿不克,情势危急,朝中主抚派占据上风,几多主剿者陈情不遂人愿。杨觐光之母与妻、子与侄等,皆在莱城。但他以国事为重,亲赴京都,直面正色斥责主抚的太宰,并与弟弟杨观光联络了9名莱州籍资深官员,毅然上书,“累奏请兵”,刻意主剿。结果,“公一疏荷,天言特准”,朝廷下令重兵剿叛,终于破解贼围,除却匪患。杨觐光与一同上书的官员,也得到了大明皇帝的赏赐。
那时,招远的前任知县曾因喜好迎送,在掖县朱桥与黄县黄山馆驿站之间,即当时招远的新城,增设公廨(公署驿站)一所。乡里“久为邑累”,不堪重负。后任知县欲留不得,欲罢不能,便恳请居家休养的礼部员外杨觐光帮助裁理。杨公与本县进士、凤阳知府李骥千等,慨然联名上陈,“毅然据理争”,遂将公廨撤并原朱桥地,卸却了地方“无妄之偏累”。为此,招远乡民特地刻下铭文,竖立《裁革朱桥中火碑》,以念其功。
驰骋政坛的杨觐光,“公望甲齐(声望山东第一)”,皇上又厚爱独钟,齐鲁官员和京畿要津,便齐推他为朝廷耳目,欲私结为朋党。但他“端亮志操”,皆不往,概不见,一律拒绝。他虽为此遭人嫉恨,但无怨无悔,不卑不亢,因而威望倍增,“声溢籍,识者益重公”。他为人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处事光明磊落,“超上不羁,灵彻本来,每为人拈示,锋逼针会,直领根宗,不蔓耳目”。莱州府莱阳县名士耿兆麟,曾无辜蒙受冤屈,任内被无端撤销职务。为了洗雪沉冤,尽管家中贫寒,但他仍置重金前来拜求杨公。杨觐光说:“你拿金钱来干什么!难道是要收买我吗?”断然拒收。但是随后,他秉公行事,鼎力相助,终于使耿的冤案得以昭雪。
杨觐光与弟弟杨观光,曾在金岭镇雾云山西麓的圣水庵(即涌泉寺)书院就读,得中进士、衣锦还乡后,他们慷慨解囊,会同周围七村会首与士绅,捐资重修庙宇,再塑神像,并增置庙田,兴扩书院,使“邑士子常肄业其中”。作为示范楷模,他学富五车、发奋苦读之风,熏陶四周乡民,致使故乡学子嗜读成风,人才辈出。去世之日,杨觐光还坚持“听读诗辞数章,命取《史记》,复问禅理如何”,可谓志学终生,死而后已。至于平日,他急公好义,为人乐善好施,捐物济民解困,从无吝啬。
杨觐光才华横溢,极善诗文,29岁即妙笔生花,出版文卷《问心篇》,集有37篇诗文,曾得到朝野诸多进士、知名文人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翌年,他又付梓新的诗词文章,记其行迹,抒其心志,声名日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美文华章大多散失,只有地方史志中收存的《海日赋》等可供后人赏评。他秉笔直书的《东岳庙上梁文》等,更是光彩熠熠。《海日赋》乃传世名篇,当代学者王赛时于2006年撰写《山东海疆文化研究》,将其作为典范之作,全文引用并高度评价。
四
大明朝廷赐葬的杨陵,仰天坐地400余年,阅尽人间沧桑,但不幸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整地改土中,被当作“四旧”毁于一旦,仅存遗迹。
如今,陵墓被扒掉了,敕建的文物如牌坊、七封石碑、翁仲和石兽等,有的荡然无存,有的散落荒野、沟谷和桥涵,或残留在村郊、街头和院落中。那镌刻着钦命文书的五幢石碑,至今架设在村头的小桥上;两块方正花岗岩的《墓志铭》,竟被打上钻孔,用作扬水站柴油机的底座。所幸钻孔打在字里行间,碑文保存尚好。 杨陵虽然已不存在,但历史的光华依稀可见。
杨陵的《墓志铭》,是朝廷命两位进士撰写的,其中之一是他的胞弟杨观光,行文之精彩,书法之劲秀,令人拍手叫绝。文末写道:
始乙终乙,奇公之辰兮。受月归月,识公之春兮。发灵藏灵,意公之因兮。冈如川如,恒公之真兮。荫兹恤兹,特公之禋兮。桂馨兰馨,绪公之伦兮。噫!唏嘘!乐天唐兮,子赡宗兮,千古想见公之人兮。
其大意是:生于乙酉年,死于乙亥年,公的一生奇特而非凡。得月生来,伴月逝去,识见公的生机与活力。精神焕发,灵性内藏,意表公的人生之根本。像山冈,如河流,永远地昭示着公的本真。荫佑当代,体恤后昆,是公独特的奉祀贡献。桂花馨,兰花香,承载着公的功德与品格。唉,愿你在天堂快乐地行走在天路上,后代瞻仰先祖,永远想念着您这个人啊!
杨觐光,金都招远的赤子,齐鲁大地的骄傲,中华民族的精英。缅怀之余,撰文如上,题句如下:
风卷白云飞,春去秋来日月恒;
山怀先贤秀,松青柏翠兰桂馨。